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6篇
丛书文集   23篇
理论方法论   31篇
综合类   1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昭德新编》系宋人晁迥所著,具有重要的人生哲学思想,但在学术界却很少引起关注。本文从人与生存时空、琴心酒德的人格设计、为善而善的道德原则、自觉至智的人生境界、闲静寂照的修养方法五个方面初步勾勒了《昭德新编》人生哲学的概貌,展示了它儒、道、释三位一体的理论主题以及由此所反映出的封建社会中晚期知识分子对待人生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62.
63.
马一浮的哲学思想主要是“旧瓶装旧酒”,其思维框架、哲学话语、哲学观念大都是先儒的东西,不论是天人合一、心本论还是理气论都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种“走回儒学”既不同于暗渡陈仓式的“旧瓶装新酒”,也不同于换汤不换药式的“新瓶装旧酒”,而是一种接近于原汁原味的陈年老酒,是一种具有“完全的文化保守主义”性质的传统儒学形态。  相似文献   
64.
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大特色就是动态平衡思维。所谓动态平衡思维就是从流动性、中和性的角度,探寻和描述直观内外的对象。它的特点在于从经验中蒸发原始范畴,继而主观推演  相似文献   
65.
对中国伦理文化的诠释如同其它主要面向历史的研究一样,会很自然地遇到一系列方法论问题.方法论的铸造与更新对任何一门科学或学科的发展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型与模型的理想化粘合是诠释中国伦理文化所有方法论的逻辑原点,也是历史类学术研究的价值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66.
柴文华  周璇 《天府新论》2006,2(5):28-34
日本占领中国领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与日本签署《马关条约》,把台湾岛及所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地的主权让与日本,开始了日本对台湾长达半个世纪的统治。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炮轰中国东北军北人营,袭击沈阳。1932年3月,日本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  相似文献   
67.
在中国灿烂多姿的伦理文化中,群体主义象一片汪洋大海,个人主义不过是波浪里偶尔露头的几块礁石。它以全裸的吝啬、庄重的自私吸引着一代代人惊奇的目光。 以儒家为主干的传统伦理文化特别强调群体本位。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的利益再大也是小事,社会利益再小也是大事,“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成为儒家所高扬的一面人生大旗。 在中国传统伦理文化中,韩非较早揭露了利己人性,杨朱和《列子·杨朱篇》阐扬了“一毛不拔”之论。他们反对“月亮把她的光明普照在天上,却留着她的黑斑给她自己”①,公开亮出了非儒和反儒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68.
对现代新儒家文化观的理论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柴文华 《求是学刊》2003,30(6):35-40
现代新儒家的文化观主要包括文化形上学、中国文化观、西方文化观等内容,本文立足当代的理论视域,主要从文化本质主义、文化环境主义、文化进步主义、文化连续主义、文化民族主义、文化空想主义等方面尝试对其进行分析,以揭示现代新儒学在中国走向现代化过程中的总体性边缘地位及其文化观中的部分可转换资源。  相似文献   
69.
本文认为,熊十力的“新唯识论”从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上实现了中国哲学系统化的完整形态,它以“不二”的逻辑主线建构了一个典型的辩证唯心主义体系。本文从体用不二、辟翕不二、心境不二、性习不二四个方面探讨了熊十力“新唯识论”的主要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