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62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105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11.
我国历代文学纪事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条线索中:一是以孟启木攵《本事诗》为代表的纪事之体的承传,二是以计有功《唐诗纪事》为代表的纪事之体的承传。文学纪事体制的承传,从内在决定和影响着历代文学纪事的表述方式及面貌生成。  相似文献   
112.
“趣”在我国古代文论范畴系统中处于核心位置,在范畴系统构架中起着支柱作用。它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的演变发展历史可概括为:唐前为衍化期,宋代为成型期,金元为承传期,明代为盛兴期,清代为深化期。“趣”作为古文论审美范畴,涵纳了100多种以“趣”的基本语义为立足点的审美语汇,构建出了一个内在庞大的网络系统,充分显示出了筋络相连、血脉潜贯的古文论范畴特征。  相似文献   
113.
中国词学批评视野中的词味论,其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宋代,"味"作为审美范畴被引入词学批评中;清代前中期,"味"范畴开始在词学批评中升格;清代中后期,"味"范畴在词学批评中得以深化;近现代,"味"作为词学范畴仍然得到承传运用与充实完善.  相似文献   
114.
我国古典戏曲政教之论的发展,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宋元为萌生期,明代为拓展期,清代为深化和完善期。古典戏曲政教之论的发展历程,呈现出历时承传、现实导引与梯度拓展等多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5.
我国古典散文政教之论的承传,主要体现在两个维面:一是政教功用论的承传,二是政教审美原则论的承传.在第一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囤绕教化、体道、明理、有补于世等论题加以阐说.在第二个维面,其承传的内容主要围绕微婉合度、中和之美、温柔敦厚等论题展开论说.上述两个维面,相互发生、相互共构、相互融通,共同构建出了我国古典散文政教之论的骨架.  相似文献   
116.
明清文论视野中的法度论,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文学法度的肯定与推扬;二是对文学创作具体法度的探讨;三是对文学法度的理论阐说。明清文论家对文学法度的论说,为我们更好地把握文学创作的规律与特征提供了参照。  相似文献   
117.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古代地域诗学研究的内容主要体现在三个维面:一是对古代地域诗学研究的理论性探讨;二是对不同历史时期地域诗学的宏观性论说与比较;三是对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地域诗学个案的具体考察.上述三个维面所显示出的成绩,标示出我国古代地域诗学研究已经有效地展开了"攻城掠地"的工作,正在稳步地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18.
胡建次 《兰州学刊》2009,(9):188-190
近五年来,宋代诗学整理、研究与普及工作所取得的著作成绩大致可概括为八大领域,即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一般通论性研究、诗人诗作个案研究、诗学流派、诗学群体与家族诗学、地域诗学研究、文化诗学研究、诗学理论批评研究、宋代诗学杂论及宋诗的鉴赏普及性工作。上述领域所取得的成就,有力地标示出宋代诗学研究与普及工作的有效展开与兴旺繁荣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9.
黄爵滋的《读山谷诗评》,专门论评黄庭坚诗作,对黄庭坚诗歌出入众作饱参本色、自成一家的创新精神、渊雅富赡的用典艺术、透彻老横的艺术境界、纵横捭阖的文法结构以及清新自然的诗歌风格进行了多方面评说。黄爵滋的论析,固然体现了他自身的美学趣尚,但也确实纠正了后人对黄庭坚的片面理解。  相似文献   
120.
清代论词绝句的运用历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清代初期为论词绝句的最初凸现与内在演变时期,清代中期为论词绝句的正式称名与创作繁盛时期,清代后期为论词绝句的多维展开与深化完善时期。清代词论家们从不同的方面,将富于民族特色的论词绝句进行了不断拓展运用与深化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