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4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集部的形成与发展,是魏晋南北朝文学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但由于文献的缺乏,此问题一直处于模糊认识之中。历来认为别集始于东汉,但对现存文献的研究表明,别集始于魏晋之际,且是从史部中派生出来的。通过对晋宋两代以集名书情况的集中考察,特别是对一些一向被忽略的重要文献信息(如鲍照《松柏篇序》中提到的《傅玄集》)的文献价值的发掘,可让我们窥探到早期别集的传播情况。而对晋宋清谈集、群体唱和的文人宴集与集部形成与流行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的探讨,则是研究集部成因的新角度。  相似文献   
32.
“通”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学术思想,也成为一种著述体例。一种是思想与理论上的通,如《史通》《文史通义》;一种是文献上的通,如《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等。两类虽然形式有很大不同,但精神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一种求通的意识。从中国学术史来看,求通的意识与学术追求,往往是在学术积累己经十分丰富时候出现,因为只有在总体的积累己经足够丰富的时候,思想上的“通识”与文献上的“通览”才有可能同时在这样的时候。而这样的时候,学术上的问题不是减少了,而是增加了,所以需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所以“,求通”的学术意识与“通”这一类…  相似文献   
33.
论《诗经》中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论《诗经》中的生命观和生命主题钱志熙诗三百篇的出现,不仅标志着诗歌艺术由萌芽、滥觞走向成熟的阶段,而且也标志着我国古代生命观念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虽然体现在《诗经》作品中的生命观念和生命意识仍是复杂、多方面,在世俗理性生命观趋于成熟的同时,上古...  相似文献   
34.
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研究齐梁时期拟乐府诗“赋题法”的产生,并论述其在文人拟乐府诗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革新意义,指出其对唐代拟乐府诗创作的深远影响。文章着重论述以下几个问题:一、从魏晋拟篇法到齐梁赋题法的成立;二、赋题法产生的直接机缘:沈约等人的赋曲名之作;三、赋题法与南朝诗赋创作重题、咏物之风的关系;四、赋题法与齐梁迄唐边塞诗创作的关系。  相似文献   
35.
36.
37.
38.
李杜赋合论     
唐人继承魏晋南北朝时期以诗赋为纯文学中心的传统,赋在唐代文学创作中仍占重要地位。本文从赋的创作思想、李杜在赋体创作上的各自定位、赋风与赋艺这样几个方面对李杜赋体创作进行比较系统的讨论。李、杜以诗家而兼擅赋体,其赋学思想继承汉代而有所发展,主要是引诗学入赋学。赋体在李、杜的创作定位不同,李白在赋体创作中具有与其诗体创作相近的通过复古而全面突破赋史的宏伟计划,其赋体以讽喻、抒情为主,杜赋创作集中于中年,属于唐人献赋求仕的创作行为,其赋以雅颂为主。但李、杜赋都具有纯正的内容,都有丰富的政治主题。  相似文献   
39.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