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25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32.
价值这一概念只是对人而言的,没有人也就没有价值的问题发生。撇开客观与主观两方面的语境而单纯地谈论事实与价值问题,只会陷入一种简单的是或不是的二值逻辑。事实与价值的关系是多样性的,既有单纯的事实存在,也有关联着价值的事实存在。对语言在认识世界中的中介作用的认识,有助于我们重新理解事实与价值之间的关系,填平在事实与价值之间被人为划定的鸿沟。应当区分开认知、意向和评价三类动词,以及相应的三类判断。有关某个事实的判断是否涉及价值,这在根本上取决于判断者的主观取向。通过对有关事实的思考,人们可以从中引出价值判断。认为事实与价值二分的观点是不恰当的。价值观念的得出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经由对事实的反思而得出,如李奥帕德的生态伦理学的观念;另一种是通过纯粹理性的思考与观念的演绎而得出,如罗尔斯的正义理念。  相似文献   
33.
韦伯的"理性化"框架不应成为解释当代中国的现代性的基本工具,因为中国的现代性研究的出发点和文化与社会背景,与西方社会有着根本的不同。而"人性化"应成为揭示中国现代性的一种合理工具。原因在于,韦伯"理性化"之后的世界出现了"人性化"的潮流。而人性化高于理性化,因此,人性化应构成中国现代性的一个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34.
德性知识论     
陈嘉明 《东南学术》2003,(1):116-123
德性知识论 (virtueepistemology)是当代西方知识论中产生的一个新研究方向。它是在已有的内在主义义务论与外在主义的可信赖论的基础上 ,运用伦理学的基本概念 ,尤其是亚里斯多德的“德性”概念 ,来解释规范性认识的产物。知识由此被定义为“产生于认知德性的真信念。”文中讨论了这一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索萨的“德性视角主义” ,包括它的作为能力与倾向的“理智德性”、作为思想品格与知识性质的“理智德性”、以及“德性的视角”等基本概念框架 ,并论述了德性知识论的最新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35.
“确证”作为知识的一个重要构成因素 ,在 2 0世纪兴盛的知识论研究中成为核心的问题。本文从确证概念的界定、确证的性质、以及确证的标准、条件与结构等方面 ,考察了当代知识论的确证理论。笔者认为 ,确证从根本上说在于为知识命题 (信念 )的成立提供证据 (理由 ) ,这是确证论的实质性问题。至于确证的规范性 ,诸如认识的义务、可允许性 ,则是由其根据性派生出来的问题  相似文献   
36.
当今哲学危机的最根本原因是社会俗世化的结果。俗世化的基本特征是社会生活的商业化、意识形态色彩的淡化和话语的多样化。西方的后现代哲学是社会俗世化的极端表现。马克思的哲学是促进社会健康发展、克服社会俗世化的消极影响的哲学,它揭示的人的自由发展和社会平等的基本价值,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因此,应当按照“发展哲学”这一方式来理解马克思的哲学。  相似文献   
37.
现代性的世俗化结果对哲学带来了挑战,如何应对这样的挑战,无疑构成一个迫切的历史课题。这一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从反思的意义上说,20世纪西方哲学的两大事件即"哲学的终结"和"语言学的转向"实际上构成哲学思考的两个误区。其次,关于普世主义问题,虽然理性的多元化是一个必然的结果,但借助于公共理性的培植与成熟,人类能够在根本的价值观念上形成共识。再次,随着"公共性"、"公共领域"日益上升为哲学的重要范畴,公共哲学对于建立公共生活世界具有重要的意义。第四,面对世俗化和工具理性的盛行,哲学人性论应当为人们敲响警钟,哲学应弘扬人性中的光辉、批判人性中非善的一面,以此来提振人的精神,重塑人的信念。  相似文献   
38.
信念与知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知识论构成的一部分,信念论主要研究有关信念的性质、信念与知识的关系、信念与理由的关系等方面的问题。关于信念的性质,当代西方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是把信念作为一种以命题方式表示同意的态度,二是把信念作为一种倾向、意向,三是把信念作为实践利益考虑的产物。在信念与知识、信念与理由之间的关系问题上,当代西方最为激进的主张是否认信念存在的"消除主义",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奥迪对"理由"做出的界定与分类,对理由与信念之间的结构性与解释性联系的分析。本文认为,知识属于信念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39.
康德在其最主要的哲学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中,建立了与形式逻辑相对立的“先验逻辑”。一些西方哲学史家以康德为标志,把全部逻辑史划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足见先验逻辑的影响之大。那么,先验逻辑作为一种独立的逻辑形态,在逻辑史上的实际地位究竟如何?先验逻辑在逻辑史上起了哪些变革作用?它与黑格尔辩证逻辑有什么关系?本文试图对这些问题作一点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40.
陈嘉明  楼巍 《学术月刊》2012,(5):155-160
○陈老师,您好,很高兴能有这个机会对您进行采访,希望借此机会比较全面地了解您的学术之路和学术思想。此外,我也希望能够向您提一些困扰我们的哲学问题。您能否先谈谈您是如何走上哲学研究之路的?●我的经历是比较独特的。"文革"刚开始的时候,我还只是初中一年级学生,由于"停课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