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25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本文运用比较文学的方法 ,对郭沫若小说与森鸥外《舞姬》中的忏悔形象进行了评析 ,认为 :中日两位文学大师在不同文化背景之下 ,均通过忏悔形象表达出尊重人、维护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强烈愿望 ,这种愿望正是中国五四文学及日本近代文学有识之士的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2.
针对学界认定蒋介石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期毕业生的说法进行考证.根据蒋介石当时的活动时间、地点、内容及其留日学习军事受日军"退队"处分的情况,蒋介石不可能是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十期毕业生,称蒋为日本陆军士官生学校的候补生较恰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茅盾流亡日本时期悲观绝望情绪产生的主、客观原因作了探讨。全文分三部分:(一)茅盾流亡日本时是否存在悲观绝望情绪?从其创作实际来分析,回答是肯定的;(二)茅盾流亡日本时产生悲观绝望情绪,从主观原因来看,主要是他性格怯弱导致,躲避残酷的政治斗争,转入文学创作,是他最好的选择;(三)从客观原因来分析,茅盾产生的悲观绝望情绪,既有日本当局高压政策所逼压,又有国内左倾思潮的驱使,尽管茅盾一度产生过悲观绝望情绪,他终究跟上了时代前进的步伐,实现了他的崇高的人生理想的追求。  相似文献   
14.
日本近世,俳论形成并得以确立,俳论、歌论、诗论、物语论、散文理论在此时期有了长足发展并逐渐成熟。总体而言,日本近世文论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尤其是诗论、物语论、散文论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极大。参照中国古典文献,日本近世文论显示出丰富多彩的特色,并作为日本文化重要内容而定型。  相似文献   
15.
考察知识分子在抗战时期的话语呈现,是全面深入开展民国知识分子研究的重要维度。论文以陶希圣为例,分析抗战时期知识分子在国家、阶级与启蒙等场域的互动与交融。在这场民族救亡中,知识分子的专业训练和知识素养显然已褪去了人文主义的核心理念,而走向注重外在形式的显现。知识以一种似是而非的形态,包裹着权力和意识形态,成为被压抑的知识,异化为工具理性的知识。知识分子游离于权力,被权力挤压和形塑,造成身份的认同危机。因此,重提知识分子"专业主义",对平衡社会发展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6.
情感变化的基本指向、情感寄托、情感展示,是郭沫若史剧人物形象情感表现的三个方面。从史剧人物形象情感表现中,我们能够窥视到郭沫若的文化观念、创作情感注入和审美观的特定内涵。一、情感变化的基本指向:作者文化观念的透示本文所谓的“情感变化的基本指向”,是指人物形象的喜怒哀乐等变化的根据和导向。什么是郭沫若史剧人物形象情感变化的基本指向呢?下面我们先来分析郭沫若早期  相似文献   
17.
抗战为新诗的大发展提供了机遇,抗战也使重庆步入了从未有过的辉煌时期,在此期间,众多诗人会聚重庆,共同书写了一套完整的重庆叙事,重庆以悲情之城,坚韧、乐观之城,浮华、高压之城的多脸谱形象在诗人们笔下映现,雾、嘉陵江、防空洞这些城市的地域表征也贯穿于抗战新诗的重庆叙事中,呈现出陪都重庆与传统山城融合的独特世相。  相似文献   
18.
从抗战初期理论的偏狭性到抗战中后期对文学本质的把握,重庆抗战文论中的现实主义理论不断得到深化,这一深化促进了重庆抗战文学的发展。重庆抗战文学现实主义理论的深化既是抗战文学所留下的需不断思考的问题,也是目前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从抗战文学中反省后再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中,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寻求日本的援助.日本政府、军部、浪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对中国的"二次革命"、"三次革命",在不同时期采取了不同的对策:时而阻挠,时而支持,时而参与.中国的"二次革命"、"三次革命"与日本的关系是密切而微妙的,从中也反映出"二次革命"、"三次革命"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日本古代中世时期,歌论确立并得到长足发展,诗话以诗赋格律为要建构起诗论,世阿弥演艺系统总结确立了日本能乐论。古代中世是日本文论形成、发展、确立的时期,此时期,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不断渗透之下,日本文论内容呈现出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