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1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8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知识共享能力和水平决定着团队知识管理的能力。运用社会网络方法构建了高校科研团队的知识共享网络,并从网络中心性、核心一边缘性、结构洞等角度对网络进行分析测量。研究表明,该典型团队网络密度较大、各成员的平均距离小、凝聚力好、网络黏性较强。该团队促进知识共享能力的方法如学术计划制度、流程管理制度和讨论交流制度等,可为其他同类型团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目前高校工程技术创新团队中知识流失现象普遍存在,已成为制约团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本文结合团队的组织结构、知识结构的特点分析梳理了造成团队知识存续困难的六方面原因。依据野中郁次郎SECI模型探讨了团队知识存续路径,并建立了模型。从情感保障、制度保障、技术保障三个方面对团队知识存续实现的策略进行了分析,给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23.
基于可拓方法的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单伟  张庆普 《中国管理科学》2006,14(Z1):603-606
企业隐性知识高效管理是企业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是实现企业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核心环节.本文将可拓评价方法应用于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绩效评价中,并通过实际应用的研究,分析了该评价模型的应用方法及特点,对企业隐性知识管理的定性、定量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创新性研究,为企业的知识管理决策提供一种科学实用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4.
多层系统动态目标协调的一般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在多层规划和递推规划的基础上建立了多层系统各层次间局部目标与整体目标、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间相互协调的一般模型,并对模型的求解方法进行了研究并用一算例说明了多层系统动态目标协调的方法.  相似文献   
25.
建立和提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长期竞争优势的唯一途径.本文较全面地分析了基于隐性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并结合中国的实际状况,从五个方面较详细的探讨了基于隐性知识的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策略.  相似文献   
26.
鉴于企业间信息获取的不完全性,研究不完全信息下上游企业强势和下游企业强势2种结构对2级供应链的生产、配送和订购策略的影响.在分析合作动机的基础上,建立合作前后的成本优化模型.通过比较合作前后的生产、配送和订购策略,发现不合作时,强势一方的策略被实施的几率要大于弱势一方;下游企业强势时,双方的合作动机比上游企业强势时双方的合作动机大.数值实验说明合作能给双方带来更多的利益,是一个行之有效的运作模式.  相似文献   
27.
知识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建立知识创新联盟是我国企业(尤其中小企业)快速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而知识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联盟的持续创新能力。根据知识创新联盟的合作需要,分析了知识创新联盟合作伙伴选择需考虑的因素,并将其归结为多属性群决策问题。利用多属性群决策方法——VIKOR法对知识创新联盟合作伙伴进行选择,通过调节效用权重v来反映决策者的态度,并对VIKOR、TOPSIS和SAW方法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28.
知识整合是企业提升集成创新能力的动力源泉,关于集成创新中知识整合的流程和机理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分析集成创新中的知识特点,即复杂性、分散性、内隐性和黏滞性,阐述了知识整合在集成创新中的角色,并构建了集成创新中知识整合的四阶段模型,该模型对有效地利用知识整合提升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根据集成创新中知识的特性以及知识整合的过程,提出了集成创新中知识整合应遵循动态优化原理、自组织原理、黏性削弱原理和择优去冗原理。  相似文献   
29.
创造新知识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场对知识创造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场的系统性和抽象性使其构建面临很多挑战.实践社团作为激发创新的工具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很多企业依赖实践社团处理与知识、能力和创新相关的事情.本文通过分析指出运用实践社团构建知识创造场的可行性,从领域场、社团场和实践场三个维度建立了知识创造场的模型,然后通过对壳牌公司海湾深水平台研究的案例分析,验证了这一模型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