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艺人话本与文人话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了话本、拟话本两个文体概念 ,并将话本解释为说话人的底本 ,拟话本指受到话本影响的著作。后来的学者接受了这两个概念 ,只是将拟话本重新界定为文人模仿话本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日本学者增田涉指出话本是故事的意思 ,这样拟话本的根基发生了动摇 ,不少学者弃用了这一概念。本文提出艺人话本和文人话本两个概念 ,用来指称和区别说话艺人讲述的故事与文人作家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并对艺人话本与文人话本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22.
凌濛初在乡试失败之后创作"二拍",借此"聊舒胸中磊块",并用"功名富贵,总有天数"的思想自我安慰。受冯梦龙编撰"三言"的影响,凌濛初在"二拍"中力主劝戒,对晚明社会中存在的各种丑恶现象进行揭露,以此警示世人。  相似文献   
23.
文人话本在明代天启、崇祯和清代顺治大约四十年间出现繁荣局面,到清代康熙年间已经衰微。其主要原因是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严厉禁毁“小说淫词”,对话本创作以致命打击。清中叶以后的话本作家,热衷于宣传封建礼教,其作品为读者所唾弃。作家缺乏创新精神与才能,一味地“效颦剽窃”,使话本失去了独创性与生命力。清代中叶以后的话本,只在文人生活圈子里打转转,对市民读者缺乏吸引力。  相似文献   
24.
冯梦龙编辑《智囊》,其动机在于开启民智,更重要的目的还是为统治者提供借鉴。《智囊》的分类与评点体现出冯梦龙对智慧的独到认识。智慧是人与生俱来的基本属性,深藏于人的心里,只有通过学习,才能开掘出来。智慧与观察能力、个人胆略、反应速度有关,而与品行、地位、性别无关。智慧与人才联系在一起。冯梦龙常为历史上的圣人皇帝、朝廷大臣不拘一格发现和使用人才感慨万千,并将今昔对比,对当朝不重视人才、以资格限人的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  相似文献   
25.
明清话本的作者是文人,读者主要是市民,文人作家与市民读者各以自己的方式影响话本的创作.文人根据自己的思想感情与审美趣味对话本的功能、题材、体制、语言进行改造,市民则通过购买行为要求话本创作适应自己的欣赏趣味与阅读水平.  相似文献   
26.
傅承洲 《江海学刊》2014,(3):181-187
在中国章回小说史上,不少作品是在前人小说的基础上增补而成,其人物和情节与原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故称这类小说为章回小说补书。按其增补的位置,补书可分为书前弥补、中间插补和书后续补。按其存在方式,有的与原书合为一体,有的脱离原书独立存在。这些作家之所以热衷于为他人的小说作补书,或认为原书存在重大缺陷,需要弥补;或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或看到原书热销,借机推销自己的作品。补书"概无佳作",最重要的原因是作者缺乏原作者的人生经历和情感体验。作者亦步亦趋地模仿原作的人物与情节,无异于带着镣铐跳舞,完全违背了文学创作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27.
研究冯梦龙的著作有五大困难:第一,冯梦龙的著作多,流传下来的就有数十种;第二,他的著作涉及面广,有小说、戏曲、民歌、诗文、笔记、笑话、经学、史志;第三,编著情况不一,有自撰的、改编的、增补的、评点的、选辑的;第四,版本问题复杂,有的一版再版。再版情况也不一样,有的是他自己修订再版,有的是后人翻刻;有的更名重印,有的袭用旧名。第五,真伪难辨,由于冯梦龙久负盛名,托名作伪之书不少。也许并非巧合,与他同名的也多,明代竟有四个冯梦龙!  相似文献   
28.
在苏轼的三百多首词作中,有近十分之一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归去”意向,即“归去”词,按照“归去”的不同方向,可将它们划分为归隐词、归仙词和归朝词。归隐词,顾名思义,是苏轼带有解甲归田意图的作品,表现出对官场的厌恶与逃避;归仙词是他丢下心灵包袱、追求并享受自由的作品;而归朝词则集中体现了苏轼的儒家入世思想,是其执着于世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29.
话本小说叙事主要靠讲述,文言小说主要靠展示。从叙事角度看,话本小说采用全知视角,不少文言小说采用了限知视角;从叙事时间看,话本小说按自然时序连贯叙事,不少文言小说运用了倒装叙事;从叙事结构看,话本小说主要以情节为结构中心,文言小说主要以人物为结构中心。  相似文献   
30.
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关羽形象与历史人物关羽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其结局更是被赋予了宗教色彩:皈依佛门。这不是作者的凭空构想,而是佛教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将关羽纳入佛教体系,改造成为佛教中的护法伽蓝神。这种改造反过来又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影响,并最终影响到文学领域,小说《三国演义》中关羽形象的美化、神化都与佛教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