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3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7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清末谴责小说在讽刺社会、警醒世人方面曾经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对人们认识腐朽黑暗的官场和晚清浇漓的世风也有重要的意义.但在发展过程中,由于自身存在的弊端和作家思想的局限,限制了它的继续发展,因此,晚清谴责小说在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也暴露了它无法克服的弊端和自身存在的大量缺点.在晚清民初社会急剧动荡的转型时期,由于作家们不能跟上时代步伐转变创作思路和理念,也由于他们自己的阶级归属和价值取向之局限,使晚清谴责小说走向了消亡.  相似文献   
12.
言情小说发展到清末,表现出了言情有余言社会不足的弊端,而此时的社会小说则过于强调政治功利性,很少涉及言情。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扬州作家——李涵秋,他将言情和言社会完美结合起来,开创了言情小说的新形式,具有重要的文学史意义。而且,对不久以后的五四启蒙文学,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因此,李涵秋和他的社会言情小说在晚清民初小说史具有了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3.
文化的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在当今世界的作用是什么?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下,应怎样处理与对待不同的文化,结合中国的儒家文化,希望能给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一点思考.  相似文献   
14.
清末的社会性情感小说是言情小说的一种,但因它对“情”描写的缺乏和说教意味的浓厚,所以它又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言情小说。清末特殊的社会、政治、文化背景,对小说家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使得清末社会性情感小说形成了“借儿女言家国”、“借儿女言节义”、“借儿女言自由”这三种最具代表性的主题模式,这种写作模式的流行时间虽然较短,但对中国小说转型有着重要意义,也为现代爱情小说的发展进行了准备。  相似文献   
15.
明清小说包含丰富的会试资料,只是小说记录和描述的内容不像科举文献记载一样全面、系统,但明清小说作者大多亲身经历科举,对科举实行过程中的实际情况最了解不过,他们笔下的科举内容也较为真实和详细,并且,他们从应试举子的角度记述了会试,为我们认识明清会试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16.
清代的科举制度沿袭明制,大体上没有改变,但由于清代是满族政权,因此,对于满人如何参加科举考试还是略有别于汉族,这一点在清代的小说中也偶有提及.而满族人文康创作的小说<儿女英雄传>,对此也有相对集中的反映.据相关资料考证可知,其中所写满族在旗籍、一甲中式、满语的使用和科考前的武试几个方面都与汉族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众所周知,明清小说与科举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但由于二者均繁荣于同一时期,其间的联系也就是必然的了,而它们联系的桥梁无疑就是作者.明清时期许多男性都有过学习举业,甚至参加科考的经历,数量庞大的明清小说作者群体也不例外.其中明确科举身份的小说作者几乎占了总数的一半,余者从具体的小说作品和序、跋、题词中亦隐约可知,相当一部分人与科举是存在联系的,并且小说作者的科举经历与他们的作品倾向性有着众多的一致性,这也成为小说品类、特点能够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史官文化地位很高;诸子百家的历史叙述各不相同;稗官小说积极参与历史叙述;这些特殊的社会文化土壤,促成中国口述史小说发生很早。讲唱文艺在唐代以后蓬勃兴起;平民社会不断壮大;这为口述史小说提供更坚实的社会基础和更有活力的形式。口述史小说在中国小说史上不断发展和演变,叙述了很多重要历史内容;它在艺术方面也有不可替代的独特魅力,都值得重视和研究。长期以来古代口述史小说被忽略的研究局面应当改观。  相似文献   
19.
清末民初的社会言情小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它将言情与社会结合起来,以社会为经,言情为纬,全面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历史面目,特别是作为时代精英的知识分子,他们在时代的镜子面前都客观的体现出了不同的思想和态度:堕落、异化、苦闷、彷徨、追求。在这过渡时代的背后,走出了具有朦胧启蒙思想的觉醒者,开始了近代小说向现代小说的过渡。尽管还体现着幼稚和不成熟,但启蒙成为这一时代的主题。这段时期的历史,主要是通过新的小说形式——社会言情小说来表达的。因此,我们要全面了解这个时代就不能疏忽这一时期的小说,而社会言情小说,以它思想的深刻性,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0.
王玉超  刘明坤 《兰州学刊》2010,(12):155-157
明清小说作者大多亲身经历科举,对科举实行情况最了解不过,他们笔下的科举内容也较为真实和详细,并且,他们从应试举子的角度记述科举制度,为我们认识明清科举提供了另外一条途径。科举文献记载有严格的规制,使科举制度中一些细节并未完全载录,小说对此有所补充,甚至还可以作为相关部分科举资料的重要文献及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