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14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王阳明的心学,不能简单地界定为“醇儒”,或“禅学”,而是自信自立,多家会通,从而彰显出超越时空的大智慧。王阳明的儒佛之辨,不仅是对儒学本身的判教,同时也是对佛教禅学的判教,既认定儒学之理趋于功利化,也认定佛教的伦理缺位,无政治担当。王阳明的“良知”之学,是儒家之“有”,兼仙家之“虚”、佛家之“无”,是以儒为主,佛老为用。“圣学之全”是王阳明心学的真正“道统”,体现了阳明心学的真精神。  相似文献   
22.
儒道两家都重视命,但与民间流传的“宿命论”迥异。儒家侧重于应然之命,即道德使命;道家侧重于本然之命,即本真之命。郭象对传统命论的最大贡献,是将儒道两家的命论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建立玄学之命。郭象发挥了性命与遇命,前者主要基于道家,后者主要基于儒家。郭象通过《庄子注》,比较成功地调和了儒道两家的天然对立,不仅复活了道家,而且将儒家的入世主义和道家的出世主义融合创新,从而将中国文化的生命哲学和人生境界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23.
"三纲"是可变的伦理制度,"五常"是稳定的道德原则。"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今天仍然没有过时。即使是"三纲",也不全是提倡尊卑与服从,在《忠经》、《孝经》和《礼记》等经典中可以看到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攻击"三纲五常"这一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所当然的,但新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尽管对传统还要批判地继承,但不能只破不立,只见糟粕,不见精华,将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  相似文献   
24.
《老子》的道论哲学兼有本原论和本体论双重思维方式 ,还体现着中国哲学特有的“体用一原”认知方式。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哲学家 ,老子一方面尚未完全摆脱上古宗教神话意识的影响 ,他需要从理论上寻求一种“最古老”、“最神圣”的“母性”存在 ,导致了他的道论包含了本原论的内容 ;同时 ,老子时代已经发展出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和他本人那超越常人的智慧又将他的哲学带入了高度抽象的理性世界 ,使得他的道论具备了本体论的特征。老子的哲学又是以人生实践为最终目标的 ,这使得他的形而上的道必须落实到具体的人生和政治道路之上 ,因而他的道论打上道德一体、体用不二的烙印。老子哲学毕竟是直观的、自发的 ,他的道是顿悟式的 ,这一超验的哲学范畴带有极大的模糊性、不确定性 ,但对于已经习惯于用概念和逻辑把握世界的现代人来说 ,则不得不用清晰的概念与逻辑去接近老子那终极性的“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