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敦颐对宋明理学最主要的贡献一是恢复了儒家中断近千年的所谓"道统",即"性命之学";二是积极提倡和践行"孔颜之乐";三是敢于打破"三教"壁垒,大胆援引佛道,开创了重要的理学方法论。周敦颐不仅为"理学"贡献了诸多原理与方法,也为"理学家"提供了一个内在的超越境界。周敦颐开创的"濂溪一脉",赋予了儒学第二次生命,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对《中论》数段经文的分析表明,其作者在论述过程中主要采用了片面强调事物的依存关系以及混用辩证思维与直观思维的论证方式,而古人由于自然科学和辩证思维水平都不高,很难对其进行分辨和反驳。他的论证方法虽然值得批判,但其中体现出的高水平辩证思想仍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4.
"真常唯心"论是东亚传统佛教的主流,然而近代以来,对于它的评判却争议不断:一方面,"真常"论含有"神我"倾向,与佛陀的"无我说"相悖,被视为近代佛教衰落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真常"论又是传统佛教的理论基础,彻底否定"真常"论,直接危及到传统佛教的合法性。本文以近代佛学界围绕"真常"论的争论为切入点,结合太虚、印顺、吕澂的相关评述以及日本的"批判佛教"思潮,分析这一问题的困境与出路。现代人间佛教的成功实践表明,振兴佛教无需推翻传统以图重建,重新赋予其价值与意义才更为切要。  相似文献   
5.
“三纲”是可变的伦理制度,“五常”是稳定的道德原则。“五常”中的仁、义、礼、智、信今天仍然没有过时。即使是“三纲”,也不全是提倡尊卑与服从,在《忠经》、《孝经》和《礼记》等经典中可以看到双向的权利和义务关系。“五四”新文化运动攻击“三纲五常”这一传统的核心价值观是理所当然的,但新时期中华民族的复兴,必然伴随着文化的复兴,尽管对传统还要批判地继承,但不能只破不立,只见糟粕,不见精华,将孩子和脏水一起倒掉。  相似文献   
6.
有关《中庸》成书问题的争议主要集中在《中庸》作者与文本结构两个方面.《中庸》通过对"中庸""性""诚"诸概念的阐发,证明了全篇内容的完整性.首章点明天道与人道;第二章到第十九章引用孔子对"中庸"的看法,为下文抒说己意做铺垫;第二十章至最后一章揭明"诚"的内涵与作用,既是对首章的呼应与升华,也是对"中庸"部分的整合与延伸.《中庸》与孟子"尽心—知性—知天"是同一思路,属于思孟一系的作品,是子思所作的一篇完整论文.《中庸》的出现,既是儒家学术思想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儒学回应时代变化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人类文明已经进入信息化时代、后工业时代,但无论发展到何种地步,人类所面临和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并无不同。具体有三点:一是人与自身的问题,即身心关系;二是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问题,即人我关系;三是人与外部环境,即天人关系。与此对应的,大致涉及中国传统道德哲学中的三大核心理念:即内圣外王、公私兼善、天人合一。对于中国文化的现代发展而言,这些理念曾一度被视为“短板”或“瓶颈”,却又是民族精神与世界价值的双重载体。在全球伦理的视域下,中国传统的内外兼修、天下为公、有机人性的宇宙观、节制中道的生活观仍然是我们这个时代宝贵的精神财富,值得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8.
本体论问题是哲学的核心问题之一,中西哲学都提出了各种形态的本体论模式,它们之间不乏共通之处,同时也存在着一些理路上的不同。中西哲学本体论的比较对于哲学研究和思想创新无疑会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中国哲学的"有""无"范畴随着中国哲学主题的变化而分别被赋予了不同的哲学内涵,涉及到本原论、本体论、境界论等多方面的内涵.本文根据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从本原论、本体论和境界论等中国哲学的三大主题的发展过程阐释了中国哲学"有"、"无"范畴的内涵及其演变.  相似文献   
10.
魏晋玄学与佛教般若学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相似性”,这种相似性促使我们思考魏晋玄学中“名教”与“自然”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对于玄佛转变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清理佛教般若学理论在中土的创造性发挥的思想历程.而且也会加深我们对魏晋玄学的整体认识.反过来又影响我们对魏晋玄学的重新评价。玄学与般若学的“相似性”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击探讨.但玄学强调的自然主义和精神超越与佛教般若学追求的出世主义理想的“相似性”则是我们理解玄佛转变合流的一大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