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18篇
综合类   19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31.
张载作为宋明理学气学一派的创始人 ,在学术界已是定论 ,而从实学的角度研究张载的气学 ,探讨张载气学的实学精神 ,则还是需要大力开发的领域。气学与实学在张载是一个交叉的概念。气学的创立 ,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对佛老空虚之学的批判的需要 ,以实补虚、统合虚实是整个宋明哲学的共同的价值导向。相对于宋明理学主流派的实理、实心、实性而言 ,张载贡献的则是实气。实气与虚空并非处于绝对的对立状态 ,双方的关系是辩证的。事实上 ,韩愈以耕农蚕桑、人伦日用的具体实“迹”去批判和否定佛老抽象层面的虚“心”在理论上的无效 ,已经宣告了选…  相似文献   
32.
儒家"生生"哲学的实质在于常生,而常生之可能,依赖于原始反终、屈伸相感的变化机制。阴阳聚散、有无互补、进出平衡,是天地间最大的生态。包括人类生存在内的宇宙生命系统这一最大的"利"和最高的价值,正是在气化屈伸相感的平衡中得以实现的。  相似文献   
33.
孟子与告子关于人性善恶的争论和由《礼记·乐记》而来的"人生而静"以上容说不容说,成为宋明理学性论的基本资源和中心的课题。程颐和张栻都主张性善,但是如何解释性善,在湖湘学却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张栻对性善的解说及其援太极说入性论的理路,与朱学有着明显的差异,仍坚守了湖湘学以性为本的基本立场。  相似文献   
34.
"生之谓性"与二程的"复性"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向世陵 《中州学刊》2005,(1):138-142
中国儒学宋以后的复兴实质是复性,复性多方而二程选择了"生之谓性"."生之谓性"与"性善"的矛盾通过"性中元无"与"生之而有(善恶)"在二程得以沟通,并新解"性善"之"善"为叹美之意.人不能言说"人生而静"的天性本身,但可以通过人的修道或澄治之功对天性施加影响.从天地之大德经絪緼化醇到生之谓性,表现为一种经由"生"之善道而从一般本体到具体人物之性的生成过程,因而天下无性外之物.但天道性命的客观普遍性需要"通之以道"才能实现,这既是指心超越形气的束缚而实现内外、己物一体,也是因为性道一体乃在于人"天德"自足.自足的天德会有污坏,需要敬治以"复旧",回复到"天然完全自足"的"本质"上.  相似文献   
35.
二程洛学由“道南”而广播, 学术兴趣的差异和理论走向的不同逐步形成为闽学和湖湘学两系, 然二程著作的搜集、《春秋》、《中庸》的研究与心性思辨的展开成为两系学者相互交流的直接纽带。在道南学派的传承中, 治《春秋》与《中庸》的不同趋向与师徒授受中体悟的有差, 意味着程学后人从罗从彦、胡安国开始的为学宗旨的偏离。  相似文献   
36.
宋元明经学或曰宋学的兴起,是经学史上一大标志性事件。宋学批评和否定汉学,从"舍传求经"到"疑经改经",是深入经典内部进行的经学变革。宋儒治经的重心,既在"依经立义",又坚持"以理义去推索",以便进达"圣贤藩墙",凸显了道统论意义的经学主旨。宋明诸儒虽多自出"新义",但实际也吸收了汉学的成果,是"尊经"而重道,为完善经典体系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体现了所在时代的经学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37.
齐宣王不忍牛觳觫而以羊易牛,孟子将此概括为“仁术”,以消解维护衅钟旧礼与倡导“爱物”的仁的新观念之间的张力。“仁术”是行仁的巧法,突出了仁心的实现问题。朱熹要求从恻隐之心出发反求其本心,出于内在仁心的一切为善且可行的举措,都可归属于“仁术”的范畴。君子“远庖厨”体现了“不见”的艺术,但关键还在仁术的扩充推广。在强调仁的普遍价值的同时,又须注意爱之实践的先后差序。注重保民爱民的本然初心,恰当把握“仁术”“合权度”的双重蕴含。反求本然初心离不开社会实践的推动。“仁术”为“讲仁爱”的社会主流价值的推广提供了方法上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