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39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4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11.
刘永济在批判继承前人《天问》研究的基础上,以圆融通博的学术积淀和阙疑存异的适度解读,以及知人论世、“了解同情”的研究态度与方法,为《天问》研究的持续推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讨论传统教师的角色与现代教育的矛盾的基础上,从教师角色的含义、高职教师传统角色存在问题的反思及现代教育的要求出发,探讨高职教师角色定位。  相似文献   
13.
小引一、本索引按年代为经,以内容为纬。每年的具体排列顺序为:楚辞、屈原(屈赋)、离骚、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桔颂、悲回风、九歌、东皇太一、东君、云中君、二湘、二司命、河伯、山鬼、国殇、礼魂、天问、招魂、卜居、渔父、远游、大招、宋玉、九辩、风赋、其他。二、目录体例:论文目录/作者//刊名.年.  相似文献   
14.
谢灵运、谢朓是南朝著名的山水诗人,后人称之日“二谢”或“大小谢”。与小谢同时的诗评家钟嵘曾将大谢列入上品.而把小谢列入中品,引起了人们对“二谢”评价的探讨,一般以为“二谢”有同有异,他们俱妙于出景,体裁鸿硕,词气冲澹,尤其是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登池上楼》)与“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晚登三山还望京邑》),相映成趣,皆混然天成,天球不琢者,所不同的是大谢语俳而气古,崇尚巧似,形象鲜明,如“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相似文献   
15.
清代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多次提到楚辞、屈原、《离骚》,仅自序就有五处这不仅引起了我们的极大兴趣,而且也使我们惊奇地发现:作者反复论及楚辞的深层含义在于:他找到了一把具有权威性的评判“标尺”,一个高屋建瓴、指陈得失的有力“武器”。一客观基础白雨斋论美成词说,“其妙处,亦不外沉郁顿挫。顿挫则有姿态,沉郁则极深厚。既有姿态,又极深厚,词中三昧亦尽于此矣。”(卷一)而在“沉郁”、“顿挫”、“深厚”三项之中,又以“沉郁”为本,“作词之法,首贵沉郁,沉则不浮,郁则不薄。”(卷二)他还对“沉郁”作过具体的阐发,说碧山词“无处不郁,无处不厚。反复吟咏数十过,有不知涕之何从者”(卷六)。从自雨斋的研究对象——词的基本体性来看,柔媚软艳、婉约蕴  相似文献   
16.
周建忠 《云梦学刊》2002,23(6):13-15
屈原自沉的可靠性是不容怀疑的,研究屈原沉江的逻辑起点应是研究屈原自沉的动机及意义。但研究屈原自沉的动机应该与屈原作品的情感相联系。  相似文献   
17.
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实践教学在创新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地位。在"以学生为中心,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理念指导下,从分析农业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入手,针对农业院校特点,从构建实践教学平台、科技活动平台、科研训练平台、学科竞赛平台和模拟创业平台5个平台出发,提出构建多维度、立体化的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平台,并积极探索5个平台相互衔接、相互融合、相互促进的有效机制,以保证和促进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楚辞研究主要围绕屈原人格内涵、屈赋浪漫主义、屈(原)宋(玉)关系、《离骚》题义、《离骚》主人公男女性别变化等方面展开,通过对这些热点的研究,我们可以明显地感到近年来政治、时代整体氛围对楚辞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二十世纪中国楚辞研究著作总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建忠 《云梦学刊》2001,22(6):13-18
周建忠辑录二十世纪中国楚辞研究著作总目。  相似文献   
20.
阊阖、春宫、瑶台是屈原求索过程中提及的三处神话建筑,具有现实建筑物的性质和象征意义.阊阖以"门"的形制象征君门多重、谏言难进,瑶台、春宫则分别以形制华丽、政治地位高贵喻理想之美好,表现诗人对理想的追求.同时,诗人的理想追求以广阔的时空为背景,通过飞升中的时空交错和建筑物本身的时空意象展现出游的声势,体现其忧患意识和不断探索的生命价值观.最后,三处建筑亦是诗人的精神家园.阊阖寄寓诗人故园家国之思,春宫承载诗人对未来的希望,瑶台则寄托诗人对先祖的向往与崇拜.三处神话建筑以特有的文化象征意义记录了诗人精神探索历程的艰难与希望、失败和寄托,反映了其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