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1篇
综合类   3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21.
关于赫鲁晓夫反宗教问题,过去在前苏联,特别是在我国出版的著作中很少有人问津,致使这段历史至今知情者甚少。本文作者为了填补这段历史空白,总结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对待宗教问题的经验,论述了赫鲁晓夫反宗教运动的过程和做法,剖析了赫鲁晓夫反宗教运动的原因,总结了赫鲁晓夫反宗教运动的后果及教训。  相似文献   
22.
19世纪中叶中东地区埃及、波斯和奥斯曼帝国发生的改革运动,是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对西方侵略和扩张的一种自卫性的反应。改革涉及到经济、政治、军事和文化各方面,并取得了一些积极成果。但是,由于西方列强的干预和本国封建顽固势力的反对,改革以失败的厄运而告终。尽管如此,在中东历史上,这次改革仍具有重要意义,它标志着中东地区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初步启动。  相似文献   
23.
全球化作为活生生的现实,已呈现在世人面前,反映这一现实思维的观念———全球史观也被有些学者提出。全球史观是研究历史的视角和方法,运用全球史观研究世界史应该在研究世界“多样性”的基础上,重在“多样性”之间联系的研究,摒弃“一个中心观”,注重对“中心”的研究。  相似文献   
24.
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及形成的标志问题,在国外曾引起长时期的争论,近年来国内也在讨论这一问题,至今尚无定论,本文也就这一问题谈谈个人的看法。一国内外政界和学术界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及其形成的时间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斯大林在1924年春为“列宁主义”下的定义,即:“列宁主义是帝  相似文献   
25.
同时,德国方面还进行了广泛的虚伪的宣传活动。他们竭力把事情说得似乎苏德关系从来没有这样稳定,并且还想使这种关系蓬勃发展,1941年1月10日签订的经济协定就是这一宣传活动的组成部分。德国公司的全权代表,如“法本拖拉斯”指出:“俄国人打算在1942年讨论贸易契约,可见,莫斯科有意同德国制定贸易关系的长期计划。”1941年初,“德国通用电气”、“克虏伯”、“曼内斯南”、“西门子—苏科尔特”、“林美达尔—巴尔基哥”,“切依—依坎”、“捷尔门肯”等大公司的经理们经常出访苏联驻柏林大使馆。苏联大使馆的代表也常收到德国各地区上述公司的企业的邀请。恰在这一时期,苏联商务代办处向“曼内斯南”公司订购了批量的和便宜的钢管。  相似文献   
26.
课堂教学是整个教学活动的中心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是点燃学生智力的引火点,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舞台。因此,搞好课堂教学十分重要,任何轻视课堂教学的想法都是不对的。搞好课堂教学,首先应当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只有目的明确,教师才能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为实现目的而努力,从而克服教学的盲动性。这是搞好课堂教学的首要条件。课堂教学的目的是由培养目标决定的,我认为它应当包括:传授知识;引发学生的智力;传  相似文献   
27.
马克思和恩格斯早就论证了,无产阶级是唯一能够消灭资本主义制度的阶级。他们指出,无产阶级为了战胜剥削阶级,能够并且应当把劳动农民群众团结在自己的领导下。列宁发展了这些基本思想,创立了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动力的学说,这个学说已经被世界革命进程的经验所证实,并被俄国和其他国家无产阶级革命的实践所验证。确切地理解列宁社会主义革命动力的主张和农民各社会阶层在伟大十月革命的准备和进行中的作用,是现代史学的迫切任务之  相似文献   
28.
法西斯上台后,苏联面临着日本和德国东西两方面侵略的威胁,制止侵略,避免或推迟战争,特别是避免两线作战,这是苏联战略的出发点。为此,苏联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和政策。本文着重谈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和战争时期苏联的远东政策。一 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中国东北后,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也夺取了政权,建立起法西斯专政。随着日、德法西斯的崛起,亚欧战争策源地的形成,战争烽火四起,局部战争连绵不断,国际局势日趋紧张。处于资本主义世界包围下的苏联,越来越面临着军国主义日本和法西斯德国东西两面的威胁。如何解除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29.
核武器、远程投射和精确制导技术的掌握使中美两国在未来可能的军事冲突中互无绝对的胜算,经济全球化又使中美两国的经济利益交融互补,因此,在军事和经济两方面的钳制之下,中美之间可能被激化的冲突已不可逆转地趋向"非零和".  相似文献   
30.
文章主要回答了人们关注的1939—1941年苏德经贸关系对德国军事潜力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问题。作者用大量的资料说明,卫国战争前苏德的经贸关系有助于德国打破对它的经济封锁,促进了双方军事潜力的增长,客观上帮助了希特勒的侵略战争。但是,这种影响并不象西方学者所宣称的那样,达到了“决定性”的程度。作者认为苏德密切的经贸关系的主要作用是掩盖了希特勒发动对苏战争的准备,使苏联失去应有的警惕性,其政治军事影响比经济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