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4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4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5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
本文根据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合作中经济增长模式不适应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区域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严重制约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的严峻局面,指出在区域合作中应遵循循环经济的理念,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才能得以实现,并提出了促进区域循环经济发展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92.
先秦孔子美学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源头,自汉代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又成为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主流和导向。历代文论家、美学家无不从孔子美学中吸取养料和继承传统,在此基础上加以发挥,革新和创造,形成颇有儒家色彩的中国古典美学特征。同时,孔子美学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遗产,集体无意识的积淀始终影响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铸就了我们民族独有的审美特点;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方式、审美思维形式、审美趣味、审美习惯、审美精神,一直到独特的审美语言、审美范畴、审美表达形式,总而言之,儒家美学思想以孔子美学作为内涵和基础,已成为中国古典美学最重要、最主要的一种审美模式。这种孔子儒家审美模式造就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如下特征:  相似文献   
93.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风格理论,自先秦《左传》季札观乐时就初见端倪,后经魏晋的滥觞期,直至明清才趋于成熟。古人论风格,多用体、品、格等概念,而“风格”这一范畴,则往往多用于对人物的品评,后来才逐渐挪用于对文章风格和文艺作品风格的品评。况周颐的《蕙风词话》一书使用“风格”达10余次之多,几乎都用于对词作品风格的品评  相似文献   
94.
刘勰《文心雕龙·才略》是一篇历代作者通论,是刘勰的作者批评观最集中体现文学批评的篇章。刘勰的作者批评抓住"才略"来确定其批评思路、指导思想、标准和原则,从而确定作者批评以"气"论文、以"才性"论文、以个性论文的指向;同时又拓展"才略"批评的视阈,将"才略"放在社会、历史、时代环境中辨析作者与社会的关系,从而使"才略"作者批评具有批评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95.
中国古文论发展到清末王国维、况周颐的词论止,已完成它在批评史上的最后一笔。从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入手探索中国古文论发展的轨迹,总结两千年来文论发展经验的文章浩如烟海但对与王国维同时的况周颐却冷眼相待,研究论文屈指可数。这种研究的倾斜固然说明两者在古  相似文献   
96.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先秦是反映主体与客体关系的。先秦诸子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基本上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观念是对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的最根本认识。要做到“物我同一”就必须进入“物化”境界。“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志欤,不知周也。俄而觉,则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周与蝴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在“物化”境界中,物化为人,人化为物,浑然一体,水乳交融。人只有在这种忘我忘物的境界中才获得精神自由,从而也获得审美享受。庄子意识到人与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两者之间有某种亲和力,同时也肯定了世上万事万物的相关性和统一性。  相似文献   
97.
司马光主编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本来是为了“每开经筵,常令进读”,读给皇帝听的。所以起初叫《历代君臣事迹》。后来司马光受王安石排挤,离开京城,皇帝听不到司马光的讲读声了。但《资治通鉴》却因此而在洛阳修成,并且使神宗皇帝陆续看了而大加赞赏。这就说明,司马光主撰《资治通鉴》的目的,不是为修史而修史,  相似文献   
98.
建设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体系有必要对我们优秀的古代文论遗产进行更深入的发掘和研究,尤其在今天现代西方文论的猛烈冲击下,文论界和文艺界曾一度陷入迷惑、怀疑和混乱之时。那么如何开创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新格局,如何从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中获得具有现代意义的昭示呢?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赵盛德先生主编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名著探索》(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极其充实的材料和严密的论证作出了  相似文献   
99.
中国文学批评视角的转换从“五四”到新中国建立,再到新时期,经历了三个阶段,实现了由社会政治视角到人性人情视角,再到审美视角,其后到文化视角的单维向多维的转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为批评视角的转换提供了内在动力机制;“全球化”、“多元化”的视域和语境为批评视角转换提供了外部动力机制。文化批评的多维视角构成了批评转型和发展的基础,具有理论建设和实践运作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