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8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吴文化孕育下的吴地俗文学是中国民间文化的宝贵资源。本文从文化传播学角度,论述吴地俗文学与当地稻作文化、民间信仰及民情风俗诸要素之关系。揭示各种社会经济、历史文化因素对于吴地俗文学兴盛所产生的深刻影响,并进而深入文学内部探讨吴地俗文学的审美意涵和地域个性。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大众文化的研究主要是对单个文本或单个类型的纵深挖掘,欠缺整体认知的高度和广度,在全面研究时可以基于当下时空进行不同类型的划分。当前划分中需要直面“大众文化”的界定困难和如何确定划分的准则。但分类只是凝固了时间、划定了空间的权宜之计,不可绝对化。  相似文献   
13.
清末民初吴中民间世情之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清末民初,吴地民歌风气突变。吴歌所呈现出来的反讽色彩,就是这特殊岁月的真实写照。本文从文化社会学角度,探讨了“风波”起于吴地家庭生活之缘由,认为旧家庭伦理之不谐音──怨歌,折射出社会的求变心态。家庭生活的内核蜕变,正是民间世情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民间传播作为一种重要的传播类型,有它自身的独特形式和特点。它的“个性”是由民间社会的特殊环境决定的。论者以为:只有把民间传播放在它特有的生成环境,即民俗文化中考察,才能揭示其特质。在此基础上,论者结合民间社会的特点和各种民俗文化事象,分析了民间传播的形式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神信仰是中国民间信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民间造神、祀神心理机制着手,对民间诸神信仰的流变状况加以整理,阐释了各种神原型的意义,认为诸神名称、形象、意义的衍变,生动地反映了民间社会观念和意识的变迁。神信仰之研究,可以为认识中国民间社会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人的日常想像中,都市意味着"新奇"和"时髦"。现代都市培植出与传统文化不同的文化心理结构,也构成了文学或文化上的结构体。都市文化作为一个在"公共空间"的想像性斡旋,培育出一种新的表述模式。大众文化的崛起,表明中国的文化范式已然转型。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股艺术变革力量,朦胧诗伴随“人”的觉醒,断然与陈腐、僵硬的美学范式决裂,逐渐萌生具有现代意味的审美意识和诗歌观念。正是由于这种深度裂变催生出的“新质”,呈现出当代诗歌创作不断追求艺术新变的特色,从而使中国当代诗歌从总体上告别了五六十年代已趋于定型的“古典加民歌”的抒情言志模式,开创出一条不断追求艺术革新与诗歌现代化的通道。  相似文献   
18.
政治媒体化是当今媒体社会的一个重要现象,它揭示了新闻媒体与政治治理不可分割的关联,政治越来越受媒体的控制,媒体也演变为政坛的"斗秀场".美国学者Timothy Cook把制造新闻与政治治理的不可分割性称为"政治媒体化".在政治逻辑下,媒体的所谓客观性、独立和自由、媒介权力的实质等,都是值得怀疑的;在媒体逻辑中,大众传媒似乎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第四种权力".渠道畅通的政治表达是社会民主的重要标志,"多种声音,一个世界"的政治秩序已经形成.大众传媒可以创造出健康的舆论空间,为更合理的政治决策提供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电视深度报道中记者的视觉运用,主要表现为“观察”与“透视”两个方面。电视深度观察的关键要素有事件过程、环境因素和细节因素。透视性观察的要素则为事实层次、心理层次和观念层次。观察和透视最终都是为建构深度报道的“意义脉络”服务。  相似文献   
20.
在"后现代"历史境遇中,传统人文性的知识生产已悄然改变了自己的"密码",呈现出许多新的机制性症候。近年来文化知识界日渐出现的经典"延异化"、知识传媒化、学术媚俗化,都表明知识生产已被"后现代"重新释义,有待人们正确识读并作出回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