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3篇
理论方法论   4篇
综合类   23篇
  2013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1.
20世纪中国文学的艺术独立传统徐肖楠一中国文学传统一直缺乏对独立精神和美学价值形态的认识。中国文学一向有主流和非主流之分,独立的文学传统精神在中国不成为主流。文以载道、文学要经世致用一直占据主流地位,这种极端理性化的文学,压倒了荒江野老文学,也压倒了...  相似文献   
22.
小说文本意义的读者进入徐肖楠一叙述话语只要出现,就肯定包含了一种意义,问题不在于小说文本是否具有固有的意义或客观的意义,而在于这种意义是内在的还是外在的,由文本自身条件造成的,还是由外在世界给予的,或者、这种意义是明显的还是隐晦的,是确定不变的还是含...  相似文献   
23.
现代中国文学中的人性书写经历了20世纪的历史变化,中国古典意义上的人性书写向现代意义上的人性书写转化。这个过程既与中国古典人性意向相悖,又在某种程度上向其回归;既移植着西方人性话语,又修正着其与中国传统人性话语不相融合的部分。但20世纪中国文学始终没有弄清中国古典人性话语和西方人性话语两者之间的关系,所以一直陷于两者的困惑和牵制中,至市场化年代,走上被利益化和欲望化所控制的极端。在中国市场化意识形态与现实生存紧密一体化的语境中,文学仍然迷失在现实中,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人性空间和书写意识。  相似文献   
24.
后现代的模仿虚构,与现实主义的模仿自然和现代主义的模仿理想具有不同的主体参与方式、与现实的相关性、与现实的距离、真实性准则、虚构上成规则。后现代的故意(滑稽)模仿颠倒了传统的艺术与现实的关系,破坏了传统艺术真实。作为一种自我相关艺术,它不直接言及现实,基本上是远离现实的艺术。但它通过对虚构真实性的自我揭露和自我循环,重新提出虚构对现实的真实性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5.
本文结合近年一些中国当代小说文本,从符号的构成特性和组织形式的角度,探讨了小说文本意义构成的整体统一性、时空效果、方向层次区分、意义的现存与未定、意义的符号区别与暗隐、意义的语境规定等问题。同时,指出由于能指的变化形式与意义的可能之间的复杂关系,符号可能分解而意义不定以至消解,小说便不能仅仅作为本文看待。  相似文献   
26.
《龙须山》是包含历史与生命、人性与心灵的宏大叙事,其核心意识是在历史与生命中保存和延伸红色中国世纪的激情生存意识,表达了既国家化又民间化的中国生活风格与精神命运,力图对现代中国历史、生活、文学三方面都发生意义,而且隐含着在这个时代怎么面对历史和生命、怎么面对生活和写作的问题,表达一种每个人都无法躲避的、任何时代都存在的历史以及生命与生命相连的命运。  相似文献   
27.
在市场化年代,各种以市场化和现代性为身份的传媒活动与消费精神融为一体,形成了市场叙事,市场叙事在内容上包含流行叙事、大众叙事、消费叙事、时尚叙事等,在内容和形式上都与之结合的是传媒叙事,消费叙事成为其中的主导叙事倾向。  相似文献   
28.
徐肖楠 《学术研究》2006,(3):124-125
当20世纪80年代“文化热”兴起之后,当90年代审美文化日益发展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文化因素时,“文化批评”和“消费时代”话语便先后在文学评论界悄然流行开来,学界已就有关问题讨论了一段时间,但至今它们还是两个有纷议的概念,值得深究和澄清。为此,借2005年广东省文学理论研究会和比较文学研究会年会之机,本刊与学会有关组织者便酝酿相关论题展开讨论,以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因而有这组笔谈呈献给读者。  相似文献   
29.
后现代小说的语义疑惑徐肖楠(湛江师院中文系湛江524048)语言赋于叙述以意义的形式,但语言自身又可能无法被赋予有意义的结构和秩序,这种意义形式本身不断向人们揭示出它叙述生成的过程、内部的矛盾冲突,并最终揭示出它的绝对虚构性。虚构性的意义没有实在的依...  相似文献   
30.
师范院校文学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将一种艺术品质和文学思维方式融合进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通过叶《第二次考试》教学实践个案的剖析,我们发现师范院校文学教育与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之间有很大的距离甚至脱节。本文对这一问题进行思考,提出了注重培养师范院校中文学生的文学基本素质、注重培养师范院校中文学生的文学整体视点、注重培养师范院校中文学生主动进行文学思维的能力等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