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9篇
  2022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随着西学的东渐和诸子学的兴起 ,我国名学研究在近代得以复兴 ,近代名学研究者广用“据西释中”方法 ,形成了以西方逻辑诠释名学的研究范式 ,并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42.
曾祥云 《学术界》2002,(5):133-140
很长时期来 ,“名”被解释为“概念” ,“名学”被等同于传统逻辑的“概念论”。实际上 ,名表达概念或观念 ,但不等于概念。“名”的本义是对事物命名 ,用作名词 ,“名”即事物的名称 ,它的表现形式是语词或字。全部中国古代名学都是围绕如何规范名实关系这一核心问题而展开的。因此 ,名学从其实质来说 ,属于语言符号学范畴 ,具体说是一种语词符号理论。  相似文献   
43.
始于 2 0世纪 80年代末而延续至今的中国逻辑史研究对象和方法之争 ,是我国逻辑学术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场争论的核心和主题 ,是中国古代有无“名辩学”以及“名辩逻辑”是否存在的问题 ,而强化对原本意义上的有关名、辩的理论研究 ,则是解决这场纷争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44.
《墨经》是我国先秦逻辑思想之集大成者。近十余年来,我国对《墨经》逻辑思想的研究、挖掘更趋深入,可谓成果累累。然而,长期以来,我国有些墨学研究者以西方传统逻辑的框架和术语诠释的“墨经逻辑”,是否反映了《墨经》的逻辑原貌,是令人怀疑的。本着光大里学的目的和百家争鸣的精神,我们将自己的疑惑提出讨论,以求正于逻辑界同仁。限于篇幅,本文仅对“兼名”、“一周而一不周”和“三物论式”诸项给予辨析。一、关于“兼名”《墨经》本无“兼名”之说,而只有“兼”、“体”之论,这当属事实。由于苟子对“名”有“单”、“兼”之…  相似文献   
45.
“应用哲学”一词衍生于“应用科学”这一科学分类概念.但哲学并不属于科学的范畴,因而,“应用哲学”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而人们通常所谓的应用哲学,实质上是属于部门哲学的范畴.部门哲学是根据哲学思维根本特性反思特定实践领域而形成的哲学理论,是对构成世界的某个部分的整体性把握.因此,部门哲学具有第一哲学的普遍特质,它与“应用哲学”是有根本区别的.  相似文献   
4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并应用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具体包括确立马克思主义实践目标、形成中国马克思主义实践理念、创造马克思主义实践手段并为群众所掌握、付诸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这四个基本的具有内在一致性的环节。  相似文献   
47.
荀子《正名》的现代解读——从语词符号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正名>中,荀子详细阐述了名的符号性质,系统探讨了名称的作用,提出了命名的基本原则以及正确使用名称的原则和方法.因此,从现代语词符号理论来看,荀子的<正名>实际上是一篇论述命名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48.
"代"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际关系是人类社会的一种基本关系 ,代际问题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问题。对“代”的科学规定和内涵揭示是研究代际关系和代际问题的逻辑前提和方法论基础。代是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的有机统一 ;代具有个体之代与类之代的差别 ;作为历史主体 ,代又是一个退场、在场和将进场的过程 ;在以共同的代文化为特征的代内又总出现具有独特文化个性的“亚代”  相似文献   
49.
经济哲学与经济学、元经济学、经济学方法论等相关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并由此造成了对于经济哲学的不同理解和认识。因此,分析考察经济哲学与这些相关学科的关系,对于准确把握经济哲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推动经济哲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本文以现代符号学理论为分析工具 ,对《尹文子》的名学思想作了全新的解读与探讨。认为《尹文子》所论名形关系与名事关系 ,揭示了我国古代两种不同的命名方式 ,而它的“彼我”之说 ,则与莫里斯的评价指导和指谓指号颇有相类之处。《尹文子》还通过对一些个案实例的分析 ,强调了名实相应的原则 ,指出了“名”这种语词符号在人的交流过程中所显示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