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荀子的“名”不是传统所理解的“概念” ,而是一种标记、指称事物的语词符号。在《正名》中 ,荀子深刻揭示了“名”的符号性质及其功能 ,具体探讨了命名的基本原则 ,提出并讨论了使用名称的原则与方法。因此 ,荀子的《正名》实质上是一篇系统论述语词符号问题的符号学专论。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名学逻辑化研究范式中,多注重以“概念”释名。公孙龙的《坚白论》常被误读乃至曲解。公孙龙在《坚白论》中,以“假物取譬”的论说方式,深度揭示了“以通称随定形”的兼名合成法则,从新维度解读《坚白论》,对于恢复公孙龙名学原貌,重新审视公孙龙名学思想,客观评价公孙龙名学成就,极富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3.
在准确区分名与实、指与物、名和谓的基础上,伍非百认为,"正名"中的"名"已经不再是具有静态特征的概念或语词,而是具有动态特征的"谓","正名"实质上就是"正谓".尽管如此,他还是明确地提出了兼名、别名二律来明确"名",以"唯谓"来实现"正谓",这对于中国名学的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作为反映客观现实的思维 ,总是和语言密不可分的联系着的 ,如果没有语词 (词和词组的合称 )和语句 ,人们就不可能对事物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 ,从而也就没有人的思维活动。在日常语言表达中 ,人们既是在使用语词 ,也是在运用概念 ,若出现用词不当的毛病 ,固然有语法上的原因 ,但更主要的则是由于对词义缺乏正确的理解 ,而词义又是与语词所表达的概念密不可分的。因此 ,弄清语词与概念间的关系 ,以及语词表达概念的各种复杂情况 ,对于提高用词造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语词与概念的…  相似文献   

5.
名学、辩学与逻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名学、辩学与逻辑崔清田“名学”、“辩学”作为称谓先秦学术思想的用语,不是古已有之,而是后人提出的。它们较为普遍、频繁地被学术界使用,是近代的事情。起初,“名学”、“辩学”被用作西语“logic”一词的汉语意译。其后,“名学”、“辩学”又被用来指称“中...  相似文献   

6.
有关名及其谬误问题是先秦名学讨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讨论宋、尹文“形名相应”的名学主张及“名实相怨”的几种具体表现形式;公孙龙“唯乎其彼此”的正名原则及“名实无当”的谬误,从而进一步说明正名问题是在名实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先秦名学思想的核心.  相似文献   

7.
语词意义的本质和逻辑结构新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词的意义 (“词义”)是语词符号所承载的语言共同体关于对象的观念信息 ,包括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物性词义和物性照应性词义。语词 ,既有客观意义又有主观意义 ,既有形式意义又有内容意义 ;本质上 ,词义是客观性与主观性的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西方语言哲学关于词义本质的理解往往失之片面。词义由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三部分构成。概念义不等于“科学概念”或所谓的“概念 (词项 )的内涵”。意象义是一种基本义、理性义。在语用世界 ,概念义、意象义、色彩义在整个词义结构中的地位 (比重 )会因语词使用者、解释者的不同而不同。  相似文献   

8.
自然语言逻辑是现代逻辑的一个崭新分支,词项研究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逻辑要求我们对潜藏在词项中的逻辑关系作细致的分析””,作为一门蓬勃发展中的边缘学科,语言逻辑的词项外延关系问题,涉及传统逻辑和语言学的诸多方面。为了促进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本文提出若干新的看法,作为一次探索,敬祈方家指正。词项(Lexicalitem),是运用语词符号,以语词意义为中介,指谓不同事物对象的语言表达式。词项作为具有语词形式的概念,既包括表达个体对象的个体词项,也包括表达某一类事物的普遍词项。个体词项以同类事物对象中的个…  相似文献   

9.
还名学和辩学以本来面目──评《名学与辩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崔清田教授主持的原国家教委“八五”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的研究成果《名学与辩学》一书,已由山西教育出版社1997年11月出版。该书抓住中国逻辑史研究中的根本性问题,大胆探索,打破“据西释中”的传统名辩研究模式,提出了名、辩研究的新思路、新体系、新方法。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的名学、辩学研究已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很长时期以来,在我国中国逻辑史界,“名学”、“辩学”、“名辩学”诸术语都被用来指称中国古代逻辑。但是,什么是名学、辩学、名辩学?它们又何以与西方的“逻辑”同义?这些“中国逻辑史”的根本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现代符号学理论为分析工具 ,对《尹文子》的名学思想作了全新的解读与探讨。认为《尹文子》所论名形关系与名事关系 ,揭示了我国古代两种不同的命名方式 ,而它的“彼我”之说 ,则与莫里斯的评价指导和指谓指号颇有相类之处。《尹文子》还通过对一些个案实例的分析 ,强调了名实相应的原则 ,指出了“名”这种语词符号在人的交流过程中所显示的某些特征。  相似文献   

11.
思维的材料通常被人们称为“形象”和“概念”,而概念通常又被认为只是用语词来表示。前者包括了事物原形表象和包含有思想概念的典型形象,后者就是表达抽象概括了的概念的语言。同时,又因人们以思维中使用的材料不同而将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使用语词概念的思维是抽象思维,使用形象的思维是形象思维。 从认识论原理上讲,思维作为认识过程包括了两个环节。第一,从实践到理论,即从存在到认识。第二,从理论到实践,即从认识到存在。在这两个认识环节的思维中都要使用形象和处理形象,前者之中的形象是客观事物的原形,认识的对象;后者是要最终付诸新现实的事物及其存在的形象。  相似文献   

12.
从现代语词符号的观点来看,名学正确揭示了名的符号功能,详细阐发了名称与指谓对象之间的关系,提出了规范名实关系的确定性原则,较深入探讨了名称的生成特点和兼名的合成规则,详细讨论了不同名称之间的关系,揭示了兼名的独立性。  相似文献   

13.
象征     
练暑生 《东南学术》2003,(2):118-119
英语“象征”(symbol)又译“符号” ,其希腊文原义指信物 ,即“把一块木板分成两半 ,双方各执其一 ,以示友爱。”①后来被引申为代表观念或事物的符号。“象征”是一个大概念 ,涉及的学科非常广泛 ,在不同的学科内 ,有着不尽相同的内涵。在文艺领域 ,“象征”含义同样非常复杂 ,它指一种修辞技巧、一个流派、一种原型结构单位 ,甚至还被视为与艺术本体相等同的概念。“象征”的含义虽然复杂 ,但其内涵一般不离符号与其所代表的事物或观念之间的关系。黑格尔认为“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成的外在事物 ,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  相似文献   

14.
结构美初探     
任何事物都存有其结构,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但对“结构”的理解却不 尽相同,有的甚至大相径庭。事实上,“结构”总是在两种不同意义上被使 用。一种是事物的表现形式,或称外在结构,这种结构具有可变性和选择性,结构变化不一定改变事物的质及其存在;另一种是事物的生存样式,或称内在结构,这种结构一旦定格便具有相对稳定性,直接决定和影响事物的质及其存在。本文的“结构”即后一种意义上使用的概念。谓指组成或构成事物各要素的比例和联结方式,是事物赖以自主存在的内在“骨架”,结构的差异对于事物的体征、属性、价值和功能等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当  相似文献   

15.
美的研究对象是“属总体人类的美”,这一美只能是个体的美的总和或思维性存在,必然在“主客观的统一”领域。根据辩证法的宇宙论,美的研究首先是语言学上对“美”的语词之用法的界定。以人对不同事物的判断所持的根据不同,美可谓是“人的气质性、品格性精神”显现在能够引起人的生理感觉快适的物质形式上。审美是人的由生理快适感觉与心理愉快感觉相融合而生成的“精神感觉”活动。美的事物之发生原因,一方面在主体的审美本身,另一方面在客体的不可论美丑的事物。  相似文献   

16.
语言、思想与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存在论的语言结构关系,事物因此可以被语言化为能被理解的存在,人们可以像阅读书籍一样“阅读”事物,理解事物就是解释文本。文本概念遂成为哲学诠释学的中心概念。伽达默尔通过考察文本概念进入现代语言的两种方式,揭示出文本概念的两个内在规定性:以真理为内涵的经典性和意义诠释的无限延展性。文本不是预成物,先于诠释直接给予诠释者。文本在诠释中生成,表现为一种可被带入不同语言并不断被赋予新说的语言意义整体。哲学诠释学的文本概念具有“历史性”“非成品性”和“可读性”三个基本特征,它们揭示语言与被理解物之间的诠释学关联,映现被理解物的存在状况,显明诠释学的普遍性。  相似文献   

17.
近些年来,在国内出版的一些逻辑书里,都把内涵说成是概念的内容或含义。由于逻辑学的普及,在一些报刊里,很多人写文章使用内涵这个概念,又都是把内涵和内容、含义等同起来,这是不妥当的。内涵是逻辑学里的一个特定的概念、内涵和内容含义不是一回事。严格地说,内涵是指概念说的,内容、含义是指语词说的。内涵并不等于内容或含义。本文就这个问题谈点看法。一、概念内涵究竟是什么内涵是逻辑学里的一个特定的概念。概念是逻辑学的内容之一。概念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同时也就反映了具有这种本质…  相似文献   

18.
肖滨 《学术研究》2003,(5):61-66
本文从政治语词 /概念入手 ,讨论知识分子如何提高他们所供给的政治符号产品的质量 :一方面以 2 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制造“封建主义”的语词 /概念混乱所带来的严重危害说明分析、澄清政治语词 /概念的必要性 ,另一方面则基于现代西方知识分子对某些政治语词 /概念具有示范意义的清理工作 ,归纳出知识分子如何避免政治语词 /概念混乱的一些基本训条和操作策略。  相似文献   

19.
韩非把名实不符的谬误分为有名无实、“名得而实亡”、不当之名和“名实不称”等.这一思想不仅不是逻辑学的谬误理论,而且,也不同于先秦时期一些诸子关于“名”之谬误思想,其结果严重阻碍了先秦名学向逻辑学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20.
“创作方法”是个十分复杂的概念。但并不神祕。世上原无神秘。有对某一事物无所知之人,亦有在一定时期尚未被揭晓或甚难揭晓之事,但并无不可知之事。“创作方法”,不是为清谈家而开设的一个好题目。“创作方法”不能是没有内容实质的“真空管”,也不能是可以离开内容实质而独立的“自在之物”。某一创作方法的实质意义乃是指被它所体现的一种特定具体的历史的文艺思潮的实质,以及由此思潮而形成的文艺流派的实质。这个思潮与流派有它自己的方向、道路、倾向、原则甚至体系等等。“创作方法”这个概念,如果离开它的这个内容实质,或思想原则,或思想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