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3篇
综合类   7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4 毫秒
11.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具有对中西文化传统的批判反省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建构两面性,这表明以现代的方式批判传统与以中国化的立场阐释西学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内在统一的过程,从而内在地规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传统文化的一面回眸、一面前瞻的双重思想品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价值选择上既接纳移植西学同时也重视对文化传统的当代重构,以诠释传统的方式接纳现代理念旨在为之探索更为方便快捷的思想通道,激活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内在对接的文化之根,为它中国式的当代拓展提供更加适宜的文化土壤。  相似文献   
12.
德里达的后马克思主义发生于马克思主义内部,它介于并斡旋于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中并与之保持着生机勃勃的内在关联,这对激励马克思主义开创自我生成之域,的确具有积极的一面。然而,解构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一种崩溃性逻辑和思想自杀行为,它所蕴涵的解构策略并不能使马克思主义的当代语义得以朗显,相反会使之在自残自虐中全面失效。这表明,解构马克思主义埋藏了极其凶险的理论陷阱,对此必须保持高度的理性警觉,否则很难迎接挑战、摆脱危机,更遑论借助后学资源而别开生面了。  相似文献   
13.
当代哲学本性复归与生活还原的同向建构旨在面向生活本身、探究人类存在的神圣性维度,弘扬哲学理性所具有的那种纯品性的学术精神,以便在一个更高的思维层级上实现哲学对人的自由本性的最大开放。哲学的这种本性复归与生活还原并不妨碍它多边切入其他学科,当然也不随便对其他文化门类的意义评头论足,而是主张在进行界外阅读、执行跨学科运作之前,首先对哲学自身的基础性问题进行理性反思,以便审视、衡量与检验自己的内在本性与认识能力是否丢失,从而避免因陷入先验幻象、遭遇荒诞而导致自我消解。  相似文献   
14.
德里达对马克思主义的“幽灵化预期”旨在表明:马克思主义有一种永不放弃的批判精神和不可超越的根本特性,我们别无选择地要受它的方法的内在牵引。继承马克思主义的遗产,必须对其进行认真筛选,抛弃对它的盲目崇拜,拒斥对其作纯学理的分析和抽象性的表述。国际上反马克思主义的“驱魔”运动反而使它保持了与时俱进的强大生命力。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必须首先继承其实践批判精神。我们必须重新回到、走进马克思,让那些富于后现代意蕴的精神在当代思想集体中复活,从而更好地发挥它对当代社会实践的精神塑造作用。  相似文献   
15.
远离实践范式而起于主观心意的思辨哲学,只是特种逻辑的自我繁殖行为,只注重自我关切而忘记了时代良心,最终在无奈叹息中迷失了真我;只有基于现实性语境而产生的实践哲学,才能对自身发展的理论困境以及如何以哲学方式求解时代课题培植出自我反省、自我超越的担当意识,才能规范和促进时代课题的合理化的科学发展,站在世界观高度对社会变革及其深层矛盾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性反思和策略性谋划。  相似文献   
16.
在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由于不能从整体上把握它"三化合一"的实践指向与历史大势,一旦失去了理性的辩证整合与引导机制,在各种思想相互论争与激烈冲突中,就会产生诸多形式大于内容、迎合多于探索、造势高于务实、敷衍重于担当的虚假营造,致使带有各种"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陷入一种无深度、无方向的扁平世界中,遭遇到各种各样的诘难、质疑与挑战.这表明:若是丢掉马克思主义当代语义的核心内容去片面追求各种"化",即使对之进行开创性的研究,也无法维持其固有的大众立场与中国方向;若是再放弃它"三化合一"的实践指向与辩证整合,而以所谓"西原理"、"后原理"、"土原理"等异质话语强行予以补充的话,那么这种集体性的精神误认势必导致一场严重的思想解构甚至彻底的自我颠覆.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多元打开虽对打破思想禁锢颇具益处,但却也极易因无效衍义而产生离散格局与异化趋势。那么,在当前文化交往与科际交叉的境遇下,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实现的多元融通究竟是在"道其常"抑或是在"道其怪",是在催生社会共识抑或是一种不和众嚣的岩穴孤处?显然,若忽视对中国问题的理论诉求、对大众利益的理性谋划而只在故纸堆里讨学问,就会使之如郁郁黄花因不接地气而枯萎于枝头;若撇开具有重大政治蕴含的担当情怀而只为稻粱谋、为生计筹,就会使之因忘记治学的大方向、为民请命的大思路而堕落于平庸。诚如是,焉能委之以关怀终极、引领未来的托付与重任?唯有确立"马魂-中体-西用"的研究路向才能增强方法自觉与理性自信,将它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诠释在多元融通的学理深层。  相似文献   
18.
当代科技的价值负载及其“后学”批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科技的价值负载造成了工具理性的张扬和人文理性的低迷。由于现代技术已渗透于人类生活及文化的各个层面,因此人们无法逃避技术对于精神和身体的强力挤压。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科技因其不能为我们提供现代生活何以值得持续的理由而陷入了人文主义的全面危机之中,唯有固恋一种反科学主义立场,才能消解各种价值负载。但在马克思主义科技观看来,是资本主义制度及其对科技的非正当使用才造成了种种价值负载,因而它的消解只有建立在颠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之上才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建党90年的历史实际上就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学习观去武装全党、搞好学风建设的历史,也是党运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的学习观去不断击退教条主义错误的历史,当然也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学习观最新理论成果不断发展与系统建构的历史。从学理上,对建党90年来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马克思主义学习观的形成过程进行梳理,这无论从理论上抑或实践上都极具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简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分析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与要素、结构与功能、灵魂与根本,并进一步分析其特点,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在建构本世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当代中国,必须以邓小平理论作为当代主文化,即文化建设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