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3 毫秒
1.
德里达的过人之处在于他能在世人熟视无睹处从马克思文本中拈出个幽灵学,从神出鬼没的幽灵性来对抗在场形而上学及其种种政治变形。德氏认为,只有从根本上解构马克思主义存在论,使之彻底摆脱传统的阐释模式与政治形式的纠缠,才能真正忠诚于诸多马克思主义精神之一种,即激进批判与解放允诺。然而,德氏的这番解构恐怕并没有解答马克思主义如何道成肉身问题。  相似文献   

2.
基于德里达解构的马克思主义观;面向当代世界的批判精神和朝向共产主义的人类解放运动,是马克思主义保持当代性的两个维度.德里达对马克思的思想遗产作出“幽灵”化地隐喻,并以此审视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获得解构式表达.在共产主义论题上,德里达则以“将临性”为视角,指出面向未来进行持续不断的现实求索.正是在批判精神与人类解放主题上,德里达的解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达到高度契合.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新形式下的生命力是需要予以思考的重要问题。因此需要从感性实践主体的角度出发 ,研究文艺复现人的感性实践情感的内在机制 ,并探讨这种复现与感性实践活动的内在联系。而对马克思的重新发现、文艺实践性研究的深化、主体的建构与解构三个问题进行解构性分析有利于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并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4.
儒家生态理论思想对于传统儒家学说具有解构和重建的双重意义,这主要体现为:解构由天到人的德性生成模式,反向建构生态伦理的生生之德;解构“天”与“人”形上合一的模式,重建“天人合一”的有机整体宇宙观;以差等之爱建构有限度的一体之仁观,解构“仁”与“欲”的现实紧张。儒家生态伦理的建构不是断章取义后的意义串联,对之保持反思是使其更具有理论逻辑性和实践意义的前提。  相似文献   

5.
幽灵性是德里达早期以异延为中轴的解构理路的继承与发展;它与"无X的X"、弥赛亚性、宗教性等话语筑起解构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场域。幽灵性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范式和基础——主导辩证法,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解放政治学,成为对德里达解构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后马克思思潮认知测绘的关键依据。  相似文献   

6.
伊格尔顿是西方当代重要的理论家,由于其对意识形态研究的独特贡献,人们一般把他归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派。其实作为一个高产、多产、与时俱进的理论家,解构才是他的精髓,他在一次次的解构-坚守-建构-再解构中保持了理论的创新性和生命力。伊格尔顿对文学理论的解构则是其解构思想的主要体现。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突破性在于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以及实践唯物主义为后来的哲学思想继续突破形而上学的桎梏提供了空间、场域和契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中存在的差异性意义和唯物辩证法中包含的"批判与自我批判的精神"(即解构的精神)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和重要遗产,我们需要用它打开和保持资本逻辑世界的裂缝,敞开面向一切可能性(包含一切存在、差异和对立)的新空间,以实现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真正继承.  相似文献   

8.
当代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论域中的各种诘难,试图通过楔入各种解构力量,混淆马克思哲学与旧哲学的差别,以成就它的另类形象并淡化其意识形态功能。这种与实践原则和生活场域严重疏离的错误做法,与其说是对它的理论尊严的积极捍卫,还不如说是对它的一种变相消解;与其说是为之劈开了新的自我生成之域,还不如说是将之拖入了自我埋葬的泥潭;与其说是深思熟虑的理性设计和向历史逻辑的高端注册,还不如说是醉心于想象的自我直观。马克思主义的本性尚无从回归,焉能担当文化先锋的历史使命,唯有确立马克思主义"三化合一"的时代立场,才能促使当代学人通过省思以往研究范式的诸多弊端而获得理性自觉,并在有效回击各种挑战与诘难中奋勇前行。  相似文献   

9.
与时俱进是一个由江泽民同志概括提出的、当今中国社会出现频率极高的新概念。它的直接涵义是指与时代的发展保持同步并引领时代的发展。用这4个字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用实事求是来表达马克思主义理论精髓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与时俱进思想有其深刻的哲学依据,它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真理观、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拉克劳和墨菲的代表作《霸权与社会主义策略》及相关著作为蓝本,深入分析了两人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和重构,概述了他们“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理论。虽然拉克劳和墨菲对马克思主义的解构存在着扭曲性的误读,但其双构是立足现实的,其理论工具和方法论值得商榷,他们提出的激进的多元民主能否为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新的希望也有待于实践检验。尽管如此,在今天倡导“重返马克思”的学术语境中,我们必须注意吸收他们理论的积极成果,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惟有如此,马克思主义才能保持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1.
随着环境问题、生态问题的凸显,国内外不少批评者把责任全都推给20世纪的社会主义实践,认定社会主义就是反自然的。更有甚者,以为马克思恩格斯秉承的就是控制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进而断定马克思主义本身具有"反生态性",从而掀起了生态时代的马克思主义"过时论"。"过时论"混淆了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把原本属于资本主义的生产主义、消费主义的经济决定论、科技决定论强加于马克思主义,从而否定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彻底革命性。因而,考证马克思主义的自然向度,深入探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推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彰显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对于当代生态伦理学的首要意义,澄明马克思主义生态学批判对于资本主义批判的根本性,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开展民族文化教育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两大重要任务。二者相互促进:高校民族文化教育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创造良好的校园环境;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高校民族文化教育具有指导意义。在大学校园内,必须把开展民族文化教育与推进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相结合,努力实现二者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3.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农业文明传统,且至今农村人口仍然占多数的国家。让马克思主义理论从文本到心灵,冒着热气、带着温度,延伸到广泛而分散的乡土社会,才能彻底化解横亘在马克思和农民之间的话语尴尬,从而完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中国的“最后一公里”。向农民传播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我国农村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以农民为受众,通过形式和手段的改进和创新,塑造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新形态,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为农民立言,拓展农民的话语空间,让农民不被时代抛下;另一方面,可以优化农村建设的理论供给,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铺开提供科学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普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时代要求,也是进一步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功能的重要举措。地区差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各地的推进不应千篇一律。其中,地方性资源对各地马克思主义的推进有重要影响。根据湘西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现状,以湘西红色旅游作为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特色资源,深入开发、利用地方红色资源,推进湘西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5.
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最终价值诉求,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的终极人文关怀的最终落脚点,是人类解放的最高境界,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价值目标。自由发展、全面发展和自由时间是深入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的重要问题。理清三者的思想内涵、提出缘由和实现条件对于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6.
党的先进性从马克思主义诞生时就被提了出来,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和党的建设实践中的根本问题。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党之初就把中国共产党视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要保持党的先进性,就必须坚持不懈地从理论上、制度上、作风上加强党的建设,使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蓬勃朝气、昂扬锐气和浩然正气,永远同人民群众心连心,使我们党的执政基础坚如磐石。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在传统教科书中不仅没有正确传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且把马克思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合二为一。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中本真地传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就要坚持从实践来理解整个人类世界对马克思来说是一个生成和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追溯理论渊源和历史人物是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莫泽斯·赫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重要人物,对马克思的思想产生了重要影响.作为“回到马克思”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探讨马克思主义思想中的渊源人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研究马克思、恩格斯与赫斯的共同成果《德意志意识形态》,有助于全面厘清赫斯与“真正的社会主义”以及与马克思、恩格斯之间的关系,深化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的认识.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形成时期的重要著作。它比较科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感觉理论。马克思在《手稿》中从认识的主客体两方面 ,深刻阐述了人的感觉是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 ;分析了感觉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 ,在阶级社会中主要受到私有制的限制和阶级的局限 ,人在不同性质和程度上失去了进行感觉的源泉 ;私有制的消灭是人的感觉能力全面发展 ,使人的感觉的主客体都获得了解放 ,感觉的主体与客体发生全面的人的关系 ,感觉的客体不仅是生存的对象 ,同时又成为全面发展自己、创造活动和享受的对象。在现代文明发展中应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达到感觉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科学与艺术的统一 ,使人的认识更深刻、更丰富和更完善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认为 ,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精神具有划时代意义 ,是由“阶级说”马克思主义向“人类学”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从而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全球化进程。它是对人类共产主义“大同境界”的前瞻意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