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2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人口学   3篇
丛书文集   3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34篇
社会学   6篇
统计学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构建科学合理的、可控可行的质量保障机制是研究生教育稳步发展的根本。在深入研究目前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的基础之上,将外部与内部保障体系相融合,明确质量保障角色与责任体系,建立重点质量保障模式与立体化管理反馈机制,构建资源共管,共评,共享,共进的信息化平台,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机制建设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72.
科学优化的课程设置体系是保证研究生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引导和激发其科研创新能力的关键途径。美国的研究生教育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于不断更新和完善的课程教学及课程设置结构。因此,在深入地探析美国研究生课程设置特点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中国研究生教育在课程设置方面所存在的普遍不足,提出了中国大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体系建设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3.
"创新,最根本的一条,就是靠教育,靠人才",创造性思维关系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渠道"之一,重要"基地"之一。教师应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即培养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74.
课程思政是高等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该文以智慧教育为依托,分析在《土木工程施工》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的方式和方法,构建本课程的思政体系,发挥课程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工匠精神,也为类似的工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5.
从明星无辜“被死亡”引出虚假新闻泛滥的伦理现象,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危害进行了阐述,然后给出一些治理虚假新闻的方法和建议,以期构建一个客观真实的新闻伦理环境。  相似文献   
76.
李芸 《学术界》2006,(6):280-285
城市人居环境建设是现代化进程中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近20年来世界各国对城市环境建设的整治与重建进行了持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对城市环境问题的深化认识和新环境观的形成,最终导致了现代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系列新理念、新经验和新标准。  相似文献   
77.
《玻璃山》是"后现代主义小说之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经典之作。该小说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叙事风格和结构特点,通篇采用反讽、暗喻、拼贴等象征主义手法,充满浓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玻璃山》以其独特的碎片化风格、小短句形式和颠覆性结构,集中体现了普世价值观破灭后民众面对冷酷现实时的虚妄和焦灼。  相似文献   
78.
李芸 《船山学刊》2010,(3):52-54
曾国藩对日本怀有开放的心态,重视日本,因而积极促成了中日邦交近代化;曾纪泽在出使欧洲期间,中日关系因为争夺朝鲜变得异常紧张,他对日本的认识前后经历了由联日到防日再到联日的一个变化过程,但总的来说曾纪泽并没有真正重视日本,对日本侵略野心始终认识不足。  相似文献   
79.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在改革统计方法和制度、推进统计工作信息化、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方面加快了步伐,广大统计工作者为统计事业洒下了辛勤的汗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各级领导机关、广大企业、社会各界和国际社会对我国统计数据的需求越来越多,对统计数据质量和时效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那么,如何打造一支坚持原则、严格执法、精通业务、作风扎实的统计队伍,  相似文献   
80.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的工人阶级真正登上了社会主义城市的历史舞台。本文旨在通过对于五六十年代以工人新村为特征的城市空间的分析,揭示当时社会主义城市想象的种种可能性。工人新村正是通过对于空间的高度组织,力图使上海尽快实现由"消费型"城市向"生产型"城市的重要过渡。新的权力统治下的社会主义的城市空间本身已经孕育了"中心/边缘"式的疏离和紧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