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7篇
社会学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3 毫秒
11.
柳建坤 《创新》2023,(6):67-80
国家主导的贫困治理实践是推动农村经济社会转型的关键因素。作为减贫政策的具体执行者,基层政府的质量对于贫困治理工作的顺利推进并实现减贫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依托社会质量理论,通过分析“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四期(2015年、2017年、2019年和2021年)数据探索农村社会质量的变化轨迹,并从政府质量视角对这一变化的机制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农村社会整体质量显著提高,社会经济保障水平、社会融合水平、社会凝聚水平和社会赋能水平均显著提升。与此同时,基层政府的整体质量显著提升,具体表现为政府能力、政府廉洁、政府公正和政府可信四个指标的积极变化。进一步分析发现,基层政府质量提升对农村社会质量提升具有促进作用,表明政府质量对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支撑作用,这为国家探索高质量发展路径及扎实推动城乡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参考。  相似文献   
12.
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是国家教育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民族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基于2013—2014年开展的“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中少数民族学生样本数据与之后近十年陆续完善的教育信息化战略部署的分析显示,教育信息化工作对少数民族儿童的学习能力具有提升作用,特别是对处于弱势地位的女童和贫困儿童的学习能力的提升作用更大。并且认知能力是上述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机制。这表明教育信息化工作在开展之初便有效发挥了提升少数民族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作用。不过,现行的教育信息化实施方案较少根据学科特点对数字资源进行精准开发,教师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的定位与功能较为模糊,对引发教育不平等的微观机制的重视程度有待加强。因此,决策部门应创新教育资源分配方式,加大对弱势学科和弱势儿童的资源投入力度,提升教育资源分配的精准性。同时,学校积极探索适应自身情况的政策执行模式,增强教师和学生利用数字教育资源的能力,提高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边际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政府所实施的公共政策是增进公众对政府信任的关键因素,但现有研究较少关注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农村社会变迁对政府信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利用“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数据,考察农村社会质量变化对政府信任的影响以及政府质量所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1)精准扶贫政策实施后,农村居民对中央政府和基层政府的信任水平显著提升;(2)农村社会质量的提升对农村居民信任中央政府和基层政府具有激励作用;(3)基层政府质量提升可以强化社会质量对农村居民的政府信任的正向影响。因此,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应着力提升农村社会质量和基层政府质量,这有助于增强基层治理体系的稳定性,从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城乡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