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1.
作为宇宙与人类社会的分界,理性是启蒙的一个关键词,被表述为自然理性、公共理性、历史理性及世俗理性。自然本无理性,康德用此表达“自然向人生成”之合规律、有目的运动。公共理性是指在差异性自由个人联合体中的自觉合约,体现为法理、伦理制约下对个体世俗理性中非理性之自然性之改造和提升。当个体自由成为整个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升之基点,启蒙方完成了其使命。这是历史理性之宏大叙事的一个永无终结的运动过程,解放生产力导致“劳动日的缩短”则作为其根本条件。这个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包含在从中国、希腊等古代思想传统到法国启蒙主义和康德四大批判以及马克思学说等人类全部优秀文化遗产与前沿理论之中。当前需要在新语境下重新整理并复原这些珍贵资源,在实践中续写启蒙叙事。  相似文献   
12.
文章第一部分以美学家蔡仪的学术思想活动为线索回顾了当代美学各派争论的有关情况;第二部分从历史大视野分析了美学的现状并展望着未来。美学从上一世纪“定义的时代”走出到当前,从中国到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全球性的新时代。从古典到现代和后现代最后走出后现代的历程。因此它面临着多重转向的问题。最值得注意的是:(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的转向;(2)以“单子”化个人自我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的绿色转向;(3)以社会批判及弱势群体关注为核心的文化转向;(4)以大同世界为终极目标的全球主义转向。   相似文献   
13.
自然美与现实美及艺术与生活之间没有高低可比性,艺术并不比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更带有普遍性",也不低于生活。否定"艺术高于生活"命题不等于无视艺术家之理想与美学的高度所体现的创造的主体性。艺术在与生活的关系中要以公正原则摆正自己的位置,创作主体性在于尽可能占据生活制高点,汲取历史形成的人类理想,对抗物化,使艺术之工具性以服务于实现人类普遍价值目标而永远笼罩着神圣的光环。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及其美学文艺学到目前为止,可以说是人类思想史上最有活力学的与说理论体系。但是二十世纪后半期以来它渐渐地显得困窘了。我们都还记得七十年代末到八十年代初,学术界掀起了一股“美学热”的浪潮。在这股热浪中,与哲学的“异化热”相应的是美学的“人化(自然的人化与人的本质对象化)热”,随即影响到文艺学上的“人道主义热”,到1985—1986年以“文学的主体性”之争为尾声。当然作为其“间奏”有科学主义、心理主义、结构主义,1987年已有《太多的结构主义》(《文艺报》)问世,似乎都到了划上一个句号的时候。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是,主体论的争论业已流产。心理主义的文艺学推行者以《大地与云霓》这样修辞手段来重复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5.
本文阐释视界与“政治无意识”——杰姆逊的《政治无意识》评析毛崇杰由于60年代后期西方普遍的“左”派政治运动沉寂,知识界被一片失败主义与政治幻灭情绪所笼罩,学术理论与批评从街头政治运动转为法国后结构主义对本文语言结构的颠覆,正当后结构主义高峰逆转时期,...  相似文献   
16.
常谢枫同志在《美也是一种使用价值》(刊《天津社会科学》1990年第4期)一文(以下简称常文)中写道:“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中把钻石的审美功用直接称为使用价值,把审美价值看作是使用价值的一种分态。”并指出中国美学界在两千余年美学史上“美用相关质不同”信条之下“要象马克思那样把审美价值毫不含糊地称为使用价值,仍旧感到困难。也许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中国美学界才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从不提及。”常文并没有引述赖以立论的作为唯一理论依据的马克思有关论述的原文,也没有对原文加以剖析,以理解其本意。这样,这一命题的理论基础是否坚实便成了问题。实际上并不如常文所认为的那样,中国美学界“对马克思的这一观点从不提及”。  相似文献   
17.
关于萨特,人们已经说得很多了。然而“盖棺”犹未“定论”。一九八五年三月七日至十日在法国里昂为纪念萨特逝世五周年举行的题为“今日之萨特”的国际讨论会便展示了这个局面。国外不去说它,我们且看国内:比如有人就得出了以下的结论:“萨特虽然提出了文学应具有倾向性,作家要为时代而写作,但是他并没有赋予这些口号以科学的含义。他的所谓文学的倾向性,有  相似文献   
18.
实践论与本体论从来就不是两种思维方式;认识论也不是离得开实践论的独立思维方式.本体论美学把“本体”与“本质”对立起来,并且在把两者的区分进一步绝对化了,把“本体”仅仅看成“是纯逻辑方法进行的范畴的推演”.而是从奎因到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不是“当代思维的高度,时代的前沿”.以“情本体”的提出,把李泽厚分为早期的“历史唯物主义”的与后期的历史唯心主义的李泽厚,是不恰当的.无论原教旨实践美学、实践存在论美学还是后实践美学与新实践美学,它们与生命美学、存在主义美学都有一个共同的哲学基础,那就是对包括美感体验、艺术创造等审美范畴在内的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本体的诸相关范畴,如实践等,不是从人的实际存在的诸现实关系中最本质的关系——生产关系——出发,而是把这些范畴抽象化为脱离历史的“超越的自由”作为生命存在的本质.  相似文献   
19.
走出后现代     
作为对历史茫然感之回答,“走出后现代”是从全球化/后现代/现代性所引出的一道历史的绝对命令。在社会思想潮流上,它显示为:(一)德里达晚期自身解构从“破”到“立”的思想路径;(二)新自由主义对个人主义的限制,对社会主义批评的汲取和公平至上的转向;(三)文化研究以社会批判性突破经院式学科性限制,以学科间性和学术间性广泛介入实践而成为资本主义体系内部反抗逻辑之表现。在历史本身运动指向上,它显示为世界市场全球化把资本普遍化趋势推向资本的最大限制,这必将导致“资本本身消灭资本”。民主并不是强加于我们的外来价值观,而是吾土吾民旧有之物。民本为民主的思想基础。“为穷人说话”是世界知识分子身份在后现代一次重大转向。在震荡着认同逻辑与反抗逻辑的支配中,主体选择如何游刃有余,这是历史使命、时代难题,也是人生机遇。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说美学是一门年青的学科。但美学之“年青”仅指它独立与成熟于十八世纪以后,而不是说它的历史短暂。相反,它的历史,正如哲学思想一样长久,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代希腊;在我国可以回顾至先秦诸子。对于这样漫长的历史,我们无疑应当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