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12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我的美学道路虽然启程很晚,然而一个美的世界是我早就憧憬与追求着的,这又不能不与我踏上美学之路密切相关.幼年,由于体弱多病,家人为了让我静卧,便往往从书摊租来好大一堆小人书,那便是我病中的现实之外的另一世界.稍大一些,母亲便为我买来最早的中译本《格林童话集》,我至今还记得那浅绿色底子印着铮底图的封皮,里面包藏一个怎样广阔、丰富而神奇的世界一我在那里流连忘返.  相似文献   
22.
陈荣富同志的《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体系问题》一文,对“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的看法提出了相反的意见,认为: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首先创立历史唯物主义,而不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并且,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陈荣富同志敢于提出自己的不同的看法,这种大胆探索的精神是值得提倡的,但是,从开创新意的愿望出发并不等于必然得出科学的结论。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说得很明确:“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人类社会的认识”。显然,一般哲学教科书的观点是由此而来的,而这样的看法是与陈荣富同志的见解相反的。我们并不认为凡是无产阶级革命导师说过的话都不允许有任何疑问与再认识的余地。因此,我们应该排除任何先入的见解,本着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重新学习与思考这个问题,探究以上两种说法究竟哪一种是合乎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本来面目;并期望通过这种探索使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形成史的认识在现有的基础上提高一步。当然,这也可能仅仅是一个良好的愿望,不当之处尚希陈荣富同志与其他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23.
舒斯特曼在生活与艺术、伦理与美学之间的桥梁意向集中表现于他以“伦理的审美生活”作为人和社会改造的终极目标——“把人做成一件艺术品”。这种“生活艺术”试图沟通善与美的理念,带有明显的消解差异之后现代性,关系到个人怎样实现自身价值与人类社会的未来——合乎人的美好生活——联系着的构想。这种文化选择通过审美活动与对生活的美学理想及日常的实践相连接,又通过政治道德理想与政治生活的实践相关联。同时,他的身体美学作为一个“学科提议”本身就包含着“非学科化“之悖谬。在审美经验与性经验关系上,他的桥梁意向的强化更遇到不可克服的“非美学化”或美学“非科学化”之困窘。如果说他的哲学和关学的价值在于桥梁愿望和作用,他的失误也正在这里。在无差别的同一性下,桥梁变成了要拆除的东西,可以说“成也桥梁,败也桥梁”。  相似文献   
24.
马克思关于社会经济发展模式的叙述历来是理论界争论的焦点问题之一.东方国家是否可以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具有"两重性"而非"定一性"的命题,列宁对跨越峡谷的发展模式予以了否定.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和前苏联的解体正是跨越峡谷的两重性在历史实践中的应证."卡夫丁峡谷"的论争是一种关于历史"线性"的论争,它与当前的全球化问题缠绕在一起.  相似文献   
25.
列宁在《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一文中说:“马克思加深和发展了哲学唯物主义,使它成为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把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列宁的这段话时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作了精辟的概括。但是对这段话的理解,当前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分歧的焦点集中在马克思把什么样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即自然观,“推广到对人类社会的认识”这个问题上面。有的同志以为列宁所指的“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是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那也就是说,马克思在建立历史唯物主义之前并没有建立起唯物主义的辩证的自然观。如吴国光同志在《论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之关系》一文中认为,“这里,列宁并没有说历史唯物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原理的推广,而是说,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对自然界的认识在人类社会领域里的推广;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与基础并非辩证唯物主义,而是唯物主义——即哲学史上的‘一般唯物主义’,确切地说,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诞生以前的‘旧’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26.
《文化与叙事》一书所提出的问题都是“后现代性”的,所谓“后现代性”也就是“现在进行式”的动词时态性.书中涉及这两个方面的内容特别引起我的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