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6篇
丛书文集   1篇
综合类   6篇
社会学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1.
辛亥革命爆发后,中国陷入严重的边疆危机,外蒙、西藏、新疆等地区随时有被分裂出去的可能,国家主权危在旦夕.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积极主张各民族共同捍卫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宣传“五族共和”思想,团结对外,巩固边疆.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的建设与发展.从发展民族教育、培养民族人才到优先发展交通、移民边疆...  相似文献   
12.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我们党做好农村工作的基础,关系着执政党基层党组织职能作用的充分发挥。因此,应做好农村党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3.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关系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民族团结是中国特色民族理论的“灵魂”之一,是中国的一种国家之魂,是中华民族的一种民族之魂,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繁荣之魂、复兴之魂.  相似文献   
14.
北京望京地区是少数民族较多的地方,特别是居住着很多包括韩国人在内的朝鲜族,民族关系复杂。因此为了建设和谐社区,社区管理应采取各种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政策,以促进民族的团结。  相似文献   
15.
萨义德的后殖民主义理论强调了东西方交往的不平等事实 ,从对马克思有关殖民理论的评述中 ,萨义德察觉到东方学的视野是基于毁灭和再生的转换 ,通过在经济与文化两个领域里分析全球化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萨义德揭示出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维护民族文化独立与尊严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民族文化之间要实现和谐,就必须秉持理解与包容的原则,在交往中重视民族文化发展的特殊性.追求理解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理解的目的在于达到某种沟通,同时又保持双方的差异.包容并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迁就与忍让,而是不同民族文化在交往层面上的平等与尊重.强调一种文化在交往过程中的开放性,这种理念启发人们在交往中应尊重习俗、语言和传统.  相似文献   
17.
书院是我国古代独具特色的一种高等教育机构,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延续发展于元代,于明清时期达到普及,在历经千年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和宝贵的文化财富。它的教学特色,如学规、讲会制度、自学制度,对当代大学的办学类型与发展定位都具有借鉴与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全球化"思想是其民族文化观的理论来源。马克思着眼于人类社会的进步,认为全球化是各民族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是各个民族及其文化发展延续的基础与前提。马克思以辩证的眼光对全球化的现实作出批判,以积极的姿态审视民族文化从传统的恒定中游离出来的现实命运,认为全球化运动在深刻改变人们传统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建构起一种人类公共的认知方式,即世界意义上的文化理解与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