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篇
  免费   0篇
民族学   8篇
丛书文集   16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有人著文说:十九世纪末浪漫主义“又复活了”,“现代派文艺便正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很容易使人误认为:这两者有着内在联系,是本质相似相同的东西,要则都提倡,要则全扬弃。其实,仅从创作方法的角度讲,现代主义与积极浪漫主义、革命浪漫主义只是表面相似而乃本质对立的。在反映生活的原则上分道扬镳创作方法质的规定性分反映生活的原则、方式、手法三个层次。在反映生活的原则上,积极浪漫主义、革命浪漫主义要求作家着重表现精神生活,并以此来反映物质生活;而现代主义则一意开掘主观世界。双方虽有“形似”之处,但各自对主观世界的认识和开掘,在系统、层次、性质上却是截然不同的。因而貌似同路,实则分道扬镳。  相似文献   
22.
世界、艺术家、艺术品、接受者、艺术人生、世界依序生发,形成纯粹艺术生态圈.世界、欣赏、批评、研究、创造、世界的环回,显现生态艺术活动圈.人类远古的天成性艺术活动,经由生存艺术活动走向纯粹艺术活动,形成生活艺术活动,抵达生态艺术活动,臻于天生艺术活动,螺旋地回归了天成艺术活动,显示出超循环的整生规律.  相似文献   
23.
美生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在生态文明化和绿色审美化耦合并进中,趋向绿色审美化文明生存与实践的科学。它在人类学生态研究的推进中,逐步生发审美生态质;在人类学生态研究与人类学审美研究的综合里,进一步完善了美生质;在人类学与生态美学的比较中,拓展了美生质,在人类生态的发展中,提升了美生质。人类审美生态质的系统生发,成就了美生人类学。  相似文献   
24.
比较文学和比较美学生态范式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生态视角看,比较文学和比较美学历史地形成了四大学术范式。影响研究在影响者和接受者的对生中,达成微观比较,达成前者对后者的同化,达成双方同构,形成了同生范式。平行研究在文学与文学、文学与艺术、文学与科学、文学与文化的双向对生中,形成中观比较,形成文明发展的共同规律,显示出共生范式。整体研究在世界文学、世界美学、世界文化、世界文明的背景下,展开各种整观比较,以大观小、以小见大,构成了一生范式。总体研究整合所有整体研究,在以万生一、以一生万、万万一生、一一旋生中,形成统观比较,形成文学、美学、文化、文明耦合并进的超循环规律,形成整生范式。这就显示了学科疆域的整体拓进与审美规律的系统发展。  相似文献   
25.
民族生态审美场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相应的审美氛围、审美风范双向对生并走向整生的民族审美活动循环圈,构成民族生态审美场.民族生态审美场是民族生态审美学的整体对象,它的逻辑结构统观化整生化展开,构成当代民族生态审美学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6.
审美场是审美欣赏、批评、研究、创造活动按序运转良性循环的生态圈.  相似文献   
27.
美生场论     
美生场是美活生态、愉生氛围、整生范式对生耦合的旋升环长的美生文明圈,构成了生态美学新的逻辑模态与本质框图。生态美学的元范畴,从生态审美场转换为美生场,标志着这门学科走出了主体性场域,进入了生态系统的国度,形成了由生态审美方式论向审美生态本体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8.
生态美感的本质与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美感是审美人生与审美生境对生共成的快悦通感.它在快悦统觉、快悦通觉、快悦通识、快悦通融、快悦通转的运动中,显出超循环态势,达成美感方式、美感本质、美感结构的三位一体.  相似文献   
29.
人类美学的三大范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类美学的审美范式由古代的依生之美经由近代的竞生之美向当代及未来的整生之美转换,带动古代和谐理想向近现代的自由理想转换,并走向当代和未来的美生理想。  相似文献   
30.
风骨本是社会学与文艺学的概念,将其引入山水美学,是本文的一个尝试。魏晋时,“风骨”一词常出现在人物传记和画论文论中。刘勰的《文心雕龙》则有专篇论诗文的风骨。詹镇指出这些“评人物的风骨论,评书画的风骨论,评诗文的风骨论,都属于美学范畴……都有很大的类似性”。王运熙也说:“从人物品评到画论再到文论,三者的评论对象虽有不同,但风骨概念的基本特征却没有变。”正因各种风骨论都屈美学范畴,风骨概念从人物品评外延到画论、文论,也就有可能引进山水美学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