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18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8篇
丛书文集   10篇
综合类   4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1.
“无论你是谁,无论你站在哪个立场,只要你谈论到西藏,只要你关注到西藏民众,你就无法避开这个协议。对于‘喇嘛王国’的旧西藏,‘十七条协议’是一个结束,对于现代西藏的诞生,它是一个崭新的起点。”[1]这是周爱明、袁莎两人合著《金钥匙·十七条协议》的题记。在纪念西藏和平解放54周年、西藏自治区成立40周年之际,回顾及总结“十七条协议”无疑具有特别的意义。《金钥匙·十七条协议》顺应时代呼唤,及时推出,重现历史,歌颂先贤,嘉惠读者。周爱明、袁莎两位作者为撰写《金钥匙·十七条协议》花费10年左右时间,可谓“十年磨一剑”,慢工出了…  相似文献   
12.
乾隆《打箭炉志略》是以打箭炉厅 (今康定一带 )为对象的第一部地方志 ,也是四川藏区成书较早的地方志之一 ,对康定及周围地区的历史以及清王朝前期用兵西藏军事行动等研究都具有值得重视的史料价值。从清代地方修志的有关规定及成书时间来看 ,是书著者应是乾隆末年在任的打箭炉同知衷以 ,其资料来自三个方面 ,主要摘抄自乾隆《雅州府志》  相似文献   
13.
本文针对当前高校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注意的三个问题。文章阐述了学习理论必须结合学习有关历史,了解时代背景和学习理论必须注意从整个体系去把握的重要性,并就学习理论任务的落实提出了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4.
《西藏志考·历代事实》是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藏志考》抄本中的一篇。国家图书馆所藏《西藏志考》抄本与中央民族大学图书馆藏《西藏志考》抄本虽均抄自乾隆元年(1736年)成书的《西域全书》,但《历代事实》篇只见于前者。在原本《西域全书》未发现的情况下,纵向简要记西藏历史及西藏地方与历代中原王朝关系的《历代事实》篇具有重要文献价值及研究价值。通过简要的比较与分析,可发现成书在其后的《西藏见闻录》《西宁府新志》之"西藏"篇、《西藏纪述》及《西域遗闻》在编纂中均受其一定影响。这说明,包括《西藏志考》《西藏志》在内的雍正时期及乾隆初年成书、刊印的多部西藏方志18世纪30-50年代已在西藏及四川、青海等地迅速流传,对后之西藏地方志的编纂产生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也反映出这一时期清代西藏地方志在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乾隆前期出现的相同体例的西藏通志类著作中,根据篇目名称、部分篇目内容及误字、脱字的比较,《西藏记》与《西藏志》的关系更为密切,更为直接,其刻本最早的基础当为《西藏志》的某种抄本.同样,经过篇目顺序、部分篇目内容的增删与改动、正文与程途中加注的比较,《西藏记》与《西藏志》又存在着不少值得注意的不同之处.因此,不能简单地将两者画上等号,也不能简单地认为两者只是篇目顺序有所不同和名称改一个字而已.总之,《西藏记》与《西藏志》是有着直接关系的两部清代西藏地方志.通过比较还可以发现,《西藏记》虽然是在乾隆十六年左右根据《西藏志》某种抄本整理而成,但其刻本与和宁《西藏志》刻本相比,内容上较多地保留了《西藏志》某种抄本的原貌,这是《西藏记》值得注意的独特价值之一.  相似文献   
16.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11,2(2):1-5,83
贞元十年,南诏与唐盟誓于洱海边的点苍山,双方关系的恢复由此得到正式确定。点苍山盟誓不仅是南诏与唐关系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也是南诏与吐蕃关系史中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这一盟誓之后,南诏、唐、吐蕃三方关系出现了历史性的重大转折。分析史籍中的相关材料,对盟誓提出者、南诏最高首领异牟寻是否参加了此次盟誓、崔佐参加盟誓的身份、地点选择在点苍山的原因四个问题进行了探讨。可见,南诏与唐对此次盟誓均高度重视,并进行了周密的安排。  相似文献   
17.
赵心愚 《天府新论》2018,(2):139-145
明代著名学者杨慎于嘉靖年间谪戍云南永昌卫后,为丽江纳西族木氏土司家族木公于正德年间所修的《木氏宦谱》写有一序,全文近1500字。此序既有中国古代宗谱序一般应有的内容,又记有木氏之祖秋阳之后完整的木氏家族世系,还写下相关的看法与感言,决非一般的应酬之作。分析其内容,此序可分为四段,其中第二、三段中有一直记至木公的完整的木氏家族世系及简要事迹,因而在“宦谱”及家族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资料价值。根据此序的记载并结合其他材料,可以分析考证《木氏宦谱》有关叶古年之前记载、叶古年及之后“六代”、秋阳之后各代木氏祖先名字等内容,探“宦谱”始修时之原貌。  相似文献   
18.
唐贞元中,南诏与吐蕃关系出现重大转折,昔日兄弟之邦,反目兵戎相见,南诏重新归唐。南诏背蕃归唐的主要原因是自身的新的发展需求,郑回的引导,韦皋的诱谕和吐蕃的赋敛重数,均不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摘要]《西域遗闻》是成书于清乾隆前期的一部西藏方志著作。从著者陈克绳的经历及书中资料下限来看,是书最后编撰成书是在其嘉定府知府任上,材料的收集主要在其任打箭炉同知及之后。此书在编撰及资料上尽管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但编撰者将此书成书之前已有的两个体系的清代西藏方志合一,并大量利用新刊行的《明史》资料,反映了清代西藏方志的发展,也使此书在清代西藏方志中具有重要地位。此书中的部分材料为编撰者亲历及耳闻目睹所得,在西藏研究及川滇藏区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西南民族大学(原西南民族学院)是在邓小平同志的关心、支持下建立的。邓小平同志为西南民族大学的题词共有两次。第一次题词,是1951年6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祝贺学校的成立而题写的。据记载,1951年6月1日,西南民族学院在成都举行成立暨第一期开学典礼大会。来自西南各地区的藏、彝、回、傣、羌、白、满、佤、汉、土家、布依、纳西、景颇、蒙古、哈尼、傈僳等24个民族的500多名学生,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参加了建校庆祝大会。川西区、成都市党、政、军、群众团体、民主党派负责人共140余人到会祝贺。大会宣读了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刘伯承和川西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