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7篇
丛书文集   77篇
理论方法论   7篇
综合类   39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吴疆先生的《中国哲学:反语言学,还是超语言学?》一文(《中州学刊01993年第3期),对我发表于《中州学刊》1992年第2期上的《论中国哲学中的反语言学倾向》提出了商榷。吴先生的文章很有启发意义,也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我很愿意就此将这一讨论进一步深入下去,就教于吴先生和学界同仁。 吴先生针对我的观点提出的不同看法是:“我认为所谓中国古代哲学对语言本身‘蔑视和放弃’的态度只是表面现象,事实上,中国哲学对语言的作用高度重视,只不过不是从语言的逻辑本性,而是从其非逻辑本性方面使用和发展了语言。这种语言的非逻辑本性就是隐喻。中国古代哲学家们用隐喻的语言形式表达超语言的意义”,所以,中国哲学具有超语言学的、而不是反语言学的倾向。 吴先生的意思似乎是:中国哲学“蔑视和放弃”的并不是全部语言本性,而只是其中的“逻辑本性”,但却使用和发展了语言的另一种非逻辑的本性如隐喻功能。如果我这种理解不错的话,那么在这一点上我和吴先生并没有根本的分歧。但问题在于:既然语言有两种本性或功能,即逻辑的和非逻辑的,又凭什  相似文献   
62.
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思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站在现象学方法的高度,对马克思的人学思想进行现代解析,可以发现马克思人学的崭新实质。马克思通过对自然主义人学的批判,对人的本质的现象学还原,对人的本质的意向性结构和主体间性的分析,以及对人-自然存在的“本体论证明”,实现了哲学史上对人的本质探讨的一次革命。马克思在本体论上第一次把对人的存在的研究提升到了现象学的层次,而在方法论上又暗含着后来由胡塞尔等人阐发出来的一系列现象学思想。我们从本体论与认识论、社会性与“先验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三个方面,可以看出马克思的人学现象学与胡塞尔现象学的区别。  相似文献   
63.
本文指出,国内哲学界有关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存在着一个盲点、或缺环——即如何作出感性实践对客观对象世界(自然界、他人、社会)的本体论证明.这是实践唯物论能否在理论上圆说的关键问题.作者认为,马克思本人已作出了这一证明.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不是建立在抽象自然科学基础上,而是建立在人的感性实践活动之上:感性在否定对象的活动中肯定了对象在感性之外的独立存在;人在现实感性活动中实现的社会性,打通了人和自然、主体和客体、个人和社会、思维和存在.这一本体论证明使实践唯物主义有了本体论与认识论统一的基础,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人学世界观.  相似文献   
64.
建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试图对如何建构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体系提供一种设想:在把实践理解为人的自由自觉生命活动的前提下,首先确立实践唯物主义的感性活动的基础,把它的出发点放到"有生命的个人"上来;其次进入到这些个人的关系即社会历史领域,这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原理部分;最后是方法部分即唯物辩证法,不论是历史辩证法还是自然辩证法都是逻辑和历史相一致的人学辩证法。  相似文献   
65.
胡塞尔现象学对中国学术的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克思实践哲学通过人的“感性活动”与胡塞尔现象学通过人的“意识现象”来直观人的本质的思想方法,都在批判继承康德、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超越了古典自然主义哲学,因而有相近之处。把现象学方法批判引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中国当今人文学术更高层面的发展具有重要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66.
什么是新实践美学——兼与杨春时先生商讨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作者站在“新实践美学”的立场 ,认为在何谓实践、何谓超越、何谓生存、何谓审美这些事关美与审美的根本问题上 ,新实践美学既与李泽厚等的实践美学有别 ,又与杨春时等的后实践美学不同。新实践美学坚持“美是人对自身的确证” ,“审美活动是人借助于人化对象而与别人交流情感的活动”。  相似文献   
67.
本文对杨春时教授的《实践乌托邦批判》作出回应。作者认为,“实践乌托邦”是个站不住脚的概念;不能“非历史主义”地看待实践和劳动;应当澄清对马克思关于异化、人化、对象化等概念以及辩证法的“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对立统一”等原理的误解;由于上述方面原因,杨教授的“后实践美学”对作者的“新实践美学”多有理解不当之处。  相似文献   
68.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在欧洲近代哲学中,“自我意识”这一范畴的提出是最重要的哲学现象之一。自从笛卡儿将“我想故我在”这一著名命题作为他整个哲学的出发点以来,人类哲学思维便开始由对象世界的探讨转入人的内心,转入人的认识活动、认识能力和认识基础,转入对人类精神本质的研究。由于有了与对象相对立的自我,有了与对象意识相区别的自我意识,哲学的基本问题,即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才真正作为这样的问题而被提出来和意识到,对人的认识和实践的能动性的探讨和研究也才有了理论上的可  相似文献   
69.
“成人”的哲学——邓晓芒教授访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教授,我曾从旁了解到您的经历,感到十分惊异。可以说您完全是通过自学而取得进入学术界的学力的。在十多年的知青下放和从事体力劳动的过程中,您以初中毕业的学历为自己打下了厚实的哲学基础,而且涉及如此广泛的文化知识领域,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能否谈谈您的自学经历?●其实,那时我自学西方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是一种兴趣而已。这种兴趣不是天生的,只能是生活带给我的。我就是想要搞清一些社会的问题、历史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我自己的人生的问题。所以我对哲学的理解是很广泛的,它与整个人生都密切相关,而且不仅仅是我自己的人生,…  相似文献   
70.
文学的现象学本体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学的本体论本质上不是一个认识论和社会学、心理学问题,而是一个现象学问题,它是首先以美的现象学本体论为基础,将审美现象的社会历史前提和物质条件全部都放进"括号"内存而不论,直接从美感中直观到的现象学本质的理论.美是"对象化了的情感",这是美的本质的现象学定义,它具有"作为自我意识的情感"、"作为情感的美感"和"作为美感的情调"三个层次.艺术则是"情感的对象化",它的最普遍、最贴近"人学"的方式就是文学和诗.诗是语言的起源,语言的本质是隐喻,语言作为"存在之家",既是"思",又是"诗".文学是最直接表达了艺术本质的一门艺术,用中国传统美学的术语来表达,文学是作者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景语"之上以便传达的"情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