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0篇
丛书文集   9篇
综合类   13篇
  2011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1.
《二十四诗品》是诗体的美学著作,字与字之间、词与词之间、句与句之间都存在着诗思的跳跃与脱略,因此仅按句子的顺序来读,有时候义理难通,越读越糊涂。要真正读懂它,必要时就需要运用跨越式接读法。跨越接读的方式可以分为首尾跨越、腰尾接读、交叉跨越、等距离三重跨越等。跨越式接读法不是可以随心所欲、随意使用的方法,也不是《二十四诗品》到处可以应用的方法,它是在按句子的自然顺序阅读而无法读通、读懂时才使用的一种方法,而且这种跨越接读必须有其内在的逻辑依据,合乎其所论述的逻辑脉络。这一点是必须特别注意的。  相似文献   
12.
中国诗学贯穿着一条主体性原则 ,它的发展过程可以分为“言志”、“主气”、“缘情”三个阶段。其中“缘情”论历时千余年 ,成为中国诗论的主导思潮 ,由此形成中国诗学的情感本体论。这一学说强调 ,在主体诸因素的综合——“心”之中 ,情感占有根本的、核心的地位 ,抽象的思理不能脱离情感而存在 ;情感是推进想象与构思的动力 ,以情写景 ,以情造景 ,艺术形象是从属于情感的抒发的  相似文献   
13.
一绝句产生于六朝,完备于盛唐。此后千余年,它成为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力最强的一种形式,古代诗人几乎没有不在这一诗体上呕心沥血的。它在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长河中蜿蜒曲折地奔流,在不同历史时期形成了不同的特色。唐代绝句之作,初唐以五绝为主。由盛唐至中晚唐,七绝数量猛增,它不但成为绝句的主要形式,而且与五律、七律成为唐代数量最多的三种诗体。据施子愉先生统计,  相似文献   
14.
钟嵘的《诗品》在诗歌创作理论和艺术审美理论上的一个重大贡献,就是提出了“滋味”说。他认为五言诗“是众作之有滋味者也”,指出诗歌不可用来说教,否则就会“理过其辞,淡乎寡味”。诗要有“味”,读者才能反复品味,收到“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的艺术效果。在钟嵘之前,也有人提到“味”的问题,最早的恐怕还是孔子。《论语·述而》记载:“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后来是《礼记·乐记》:“一  相似文献   
15.
古人称词为“诗余”,这固然说明了词与诗的亲密关系,同时也说明中国古代历来是以诗为文学正宗与正统的。其实,词与诗虽然同为压韵体、格律体、分行体,却有很大的不同。且不说宋人视词为“艳科”,是个人花间樽前娱情遣兴之具,而诗则“风雅”,为关乎国计民生之体。用今天的话来说,诗写社会重大题材,词写个人琐小题材。这种观点并不可取,但却说明了当时人对词与诗的分野。即便说到押韵与格律,词与诗也有根本的不同。最早的诗是可以歌唱的,是歌曲的歌词,但大概从战国时期起,诗与曲就没有必然的联系了,诗歌独立而为诵读吟哦之体。…  相似文献   
16.
古典美学意境范畴的现代诠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在西方文论中尚难找到一个与它相当的概念或术语。近代的王国维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意境”这个词是经他提倡才流行起来的,有时他也称作“境界”。他在《人间词话》中大力标举意境,把意境视为诗歌艺术的最高品格,并且初步探讨了意境的涵义与特征,提出物我统一、情景交融是构成意境的基本规律,并把意境从创作方法上区分为“造境”(偏于理想)与“写境”(偏于写实),从情感色彩上区分为“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等等,为中国意境理论体系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王国维之前,意  相似文献   
17.
桐城派的美学理论十分重视散文艺术风格的探讨。方、刘、姚“桐城三祖”,他们欣赏和品评一个作品,常常先从总体入手,辨别其风格特色。比如方苞评欧阳修的《尹师鲁墓志铭》:“欧公志诸朋好,悲思激宕,风格最似太史公。”又如评柳宗元《与李翰林建书》:“相其风格,不过与嵇叔夜《与山巨源绝交书》相近耳。”姚鼐也明确地使用“风格”一词,如他评韩愈的《争臣论》云:“此文风格盖出于《左》《国》。”刘大櫆喜欢用“风神”来评文。他评欧  相似文献   
18.
与评价《水浒传》有关的一个问题是如何评价金圣叹.自金圣叹死后三百余年来,对他的评价一直是有分歧的.1975年,“四人帮”借评论《水浒》大搞政治阴谋之际,《学习与批判》刊登了罗思鼎的一篇文章,题为,《三百年来一桩公案》.该文挥舞“定案唯我”的棍子,彻底否定了金圣叹和他的七十回本《水浒传》,并且对一切不同意见冠之以“刮起为金圣叹翻案的妖风”的罪名,混淆学术问题与政治问题,以实行“四人帮”的文化专制主义.现在,关于金圣叹的这桩“公案”还没有了结.我们认为,金圣叹及其七十回本《水浒传》不应全盘否定.金圣叹作为一个历史人物,既有功,也有过.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和评价,给金圣叹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19.
一和谐为美,在中国和西方不但都是最早出现的关于美的重要见解,而且出现的时间也十分相近.在中国,最初萌发这一美学观念的阴阳五行家是郑国的史伯,他生活在公元前七世纪.继而运用和发挥这一见解的晏子,则生活在公元前五世纪.阴阳五行家的美学思想,首先把"和"与"同"视为两个对立的观念,对此作了严格的区分.所谓  相似文献   
20.
《文赋》与《书谱》虽然作于不同的时代,且分别论述文学与书法创作,但两者关于艺术体裁的特征、创作灵感的产生、个性与艺术风格的关系、艺术对于情感的表现等方面的观点都有许多共同之处,表述方式十分接近,行文风格也非常接近。由此可以见出《文赋》对于《书谱》的影响。通过这一个案分析,可以验证我国古代文(诗)论与艺论(包括书论、画论、乐论等)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