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篇
  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0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4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文化自信是现今舆论宣传、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最活跃的话题之一,而且与其他自信相比,被渥眄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但对于何谓文化自信这一似乎不言而喻的问题,学界的回答尚不十分圆满,其中甚而还存在一些极端狭隘的理解。要正确理解文化自信,关键在于正确理解一个“自”字,即正确理解什么是文化自我和文化特殊性。针对文化民族主义和文化原教旨主义的文化特殊论,从能动自我、结构自我两个新创概念,从前苏联文论家巴赫金的外位性理论,重新界定自我和特殊性,将其作为一种对话性的生成和建构,提出自我即对话、特殊性即对话的理论命题。文化自信由此而得以成为一个开放的而非封闭的、动态的而非静止的、生活的而非教条的、当代的而非复古的概念,即是说,一个对话性的或曰间性的概念。  相似文献   
22.
文化的民族主义者要坚持本民族的文学,但日益突出的却是由于全球化无所不及的整合力,我们很难找到所谓纯粹的中国问题。歌德和马克思预言的“世界文学”,其进程早已开始,而且已经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总名下的国际文学思潮中成为事实,“世界文论”也将由于国际间面临越来越多的共通的文学理论问题而成为可能。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批评家米勒教  相似文献   
23.
在80年代后期,中国文学经过了持续的沉寂之后,于90年代初突然爆出了两大热点景观:王朔小说和旅外传记体文学。前者似乎由于近期播映的电视连续剧《爱你没商量》的复制自我而使人有了“王朔时代已经结束”之感,前景未可乐观;而后者似乎正方兴未艾,出版社频频组织选题,据说,《两个姑娘在纽约》、《中国倒爷在东欧》、《俄罗斯的中国人》不久就要面世,批评家和研究者也耐不住冷清地把目光投向这类热点文学。  相似文献   
24.
本文的主题是揭示叔本华如何使一个不可能的自然意志论成为可能。在简要地评析了他所提出的哲学—逻辑学以及语言学的证明或证据之后,重点研究了他对中国哲学尤其是朱熹哲学的援引,并借助他与朱熹的遭逢比较了中西哲学在本体论与认识论上的同与异。其中对国内哲学家冯友兰、李泽厚等关于宋明理学的某些说法提出了商榷性意见。  相似文献   
25.
"现代性"研究是当代学术的主旋律!20世纪6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重大学术论争都是对于"现代性"问题的某种回应和演绎。被公认为属于"后现代"的理论如法国后结构主义或德里达所培养的美国解构主义自不必说,那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北美"媒介生态学"亦当视为"后现代"大军的一翼,因而亦当置于"现代性"研究的谱系。  相似文献   
26.
麦克卢汉是20世纪媒介理论大师,海德格尔后期对技术的论述一直被学界作为经典来引用。麦克卢汉曾多次谈论和解读海德格尔,其中一个主题是如何认识媒介与技术的本质。从格式塔心理学借来“形象”和“背景”两个概念,麦克卢汉将它们分别对应于其媒介理论中的“视觉空间”和“听觉空间”,他强调,视觉的功能乃是从“背景”中分离出“形象”。海德格尔将“现代技术”的本质作为“构架”,所谓“构架”即是“解蔽”,而“解蔽”无非是说有某物展露其自身。在展露这一意义上,麦克卢汉认为,海德格尔的“现代技术”无论作为“构架”抑或“解蔽”,其本质都是“形象”或“形象化”。以此认识为基础,麦克卢汉和海德格尔分别展开了他们对于媒介和现代技术之本质的分析和论衡。  相似文献   
27.
邹赞(以下简称“邹”):金老师,您好,首先感谢您 接受本次学术访谈.2006年初,我有幸读到您的专著 《媒介的后果——文学终结点上的批判理论》,后来又 陆续读到您对斯图亚特·霍尔、戴维·莫利、马克·波斯 特和托尼·本内特等人的访谈,最近您又出版了《积极 受众论——从霍尔到莫利的伯明翰范式》.可以说,不 论是对文学在电子媒介时代生存现状的描摹,还是对 自法兰克福学派的文化工业论到英国文化研究的电 视编码/解码范式,乃至对波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 和居伊·德波的景观社会理论等,您都积极介入过.  相似文献   
28.
英国文化研究原初是一项国内的事业,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议题迅速国际化.霍尔开始高频率地谈论身份、混杂、新族性、英国性、全球化;莫利的话题也从国内的"积极受众"转向了"全球媒介、电子图景、文化疆界"等只有全球化时代才有的课题.于是,也就有了英国文化研究与"文化帝国主义"命题的相遇.由于传统上"文化帝国主义"不是英国文化研究的重大主题,二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未得到学界认真的梳理.以英国文化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家霍尔和莫利为中心,建构"文化帝国主义"与英国文化研究之间复杂而微妙的关联,可以为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化研究提供某种可能的借鉴.  相似文献   
29.
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电子媒介的到来是个不争的事实 ,它的时代征候是图像增殖。这对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文学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甚至也可以说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文学危机。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二 :一是重组了文学的审美构成 ,二是瓦解了文学赖以存在的深度主体。新媒介拟像一方面抽掉了文学对现实的指涉 ,另一方面又现实地为资本主义商品语法所操纵和榨取。文学要摆脱当前的危机 ,就必须恢复其现实感 ,戳穿媒介拟像或阿尔都塞所谓之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外衣。  相似文献   
30.
今日我们所以享有经济的高速增长和精神环境的宽松和自由,无疑与20年前开始的那场以人道主义为哲学底蕴的思想解放运动有深刻的联系。但是或许是由于某种特殊的、复杂的历史原因,“人道主义”者并未在其活动之初便旗帜鲜明地亮出自己的口号,因而当文学史研究者描述和清理人道主义发展史时,也就常常忽略了“人道主义”旗号打出之前的那些人道主义探索活动及其思想史价值:这就是以启蒙理性为核心,以知识、科学、真理、现代迷信批判为外在形式的文学潮流。本文试图描述那个年代的意识蜕变与新生过程,并予以一定的历史与理论剖析,这一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