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篇
  免费   53篇
  国内免费   9篇
管理学   113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15篇
丛书文集   228篇
理论方法论   47篇
综合类   594篇
社会学   86篇
统计学   1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59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6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60篇
  2008年   4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51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61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81.
贾益民  刘慧 《广西社会科学》2005,(9):153-155,159
近年来,"后非典"、"后禽流感"等"后X"结构的新词语不断见诸于报纸及网络等新闻媒体,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现象.从认知语言学、语用学等角度对其产生途径、内部结构、语义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将其与现代汉语已有的"后"字结构进行对比,并对其广泛流行的原因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2.
第三部门研究视角的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海梅 《学术界》2007,(3):264-270
伴随着20世纪末全球范围出现的第三部门蓬勃兴起的新现象,“第三部门”成了世界性的话语。与之相适应,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对第三部门的研究。在最初的关于第三部门的定义、分类、作用和意义等基本问题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视角。综合分析来看,其研究视角主要包括了五个方面:基于第三部门合法性的研究;基于第三部门与政府的关系的分析;基于第三部门与政府关系价值取向上的分析;基于微观的第三部门有效运作的分析以及基于第三部门的国际比较分析研究等等。  相似文献   
83.
法治必须追求实效,法治建设如何取得实效是理论和实践界面临的重大课题. 目前相关研究已经实现了从法律实效向法治实效的跨越,已经从定性走向量化研究阶段. 皮尔斯的实效主义思想可以为法治实效理论及实践提供借鉴,实践、实验、检验是法治实效得以实现的三个重要方面. 中国法治建设客观上成效不佳,法治实效研究尚需深入推进. 法治评估既是检验法治实效的方法,也是提高法治实效的一条重要路径. 法治评估应贯穿法治建设全过程. 在法治评估的研究和应用中,要特别强调切合实践、运用实验方法,并保证公众参与.  相似文献   
84.
钱玉趾 《云梦学刊》2006,27(5):36-39
《湘夫人》写于楚杯王三直年,其中的湘夫人象征被囚于秦国的楚怀王。  相似文献   
85.
杂文,富于战斗性的文艺轻骑的一种形式,在“孤岛”四年多时间里,是起伏地前进的。先是报纸副刊如《世纪风》和《大家谈》上经常发表杂文,1939年,又出现了以刊登杂文为主的期刊如《鲁迅风》等。但由于环境的恶劣,这些期刊的寿命都不能很长。当然,有恶劣的环境存在,总禁不住出现斗争和反抗。1941年皖南事变后,一种以丛刊形  相似文献   
86.
<正>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我们党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我们国家走上了邓小平同志倡导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在这一重要历史时期,邓小平同志不仅具体构画出实现四化的宏伟蓝图,还系统地提出了实现这一蓝图,必须在工作中坚持务实求实,反对形式主义的基本思想。早在改革春潮萌动的1978年,邓小平同志面对百业待举的改革形势,明确提出,“现在,摆在我们各级党组织面前的事情,就是要鼓实劲,要切实解决问题,要踏踏实实地工作。一句话,就是要落在实处。追求表面  相似文献   
87.
创作过程一结束,所有风格创造的审美定性便全部凝铸进客观实在的艺术作品之中,这样,艺术风格一方面依附于外在的审美感性形态,一方面潜在着反映风格本质的美学要素。这两个方面的相互联系就形成了作品艺术风格构成的美学规律。因此,有必要对艺术风格的外在审美形态和内在美学要素做一番深入的定性考察和静态分析。  相似文献   
88.
“结裹”本为动词短语,在隋唐时期发生词汇化.在使用的过程中,“结裹”常常写作“结果”,后来“结果”使用频率增加,而“结裹”在明清文献中不再使用.但在元明清文献中却有“搅裹”“搅果”“浇裹”“嚼过”“搅过”等词,是“结裹”音近异写的同义词.随着词形的变化,“结襄”词义也在“结果”与“搅裹”等词之间发生了分化.  相似文献   
89.
以实证研究方法为特色的中国法治实践学派日益受到关注。中国法学研究方法正处于转型之中,实证研究方法将成为法学研究的常规范式。一些学者对法学实证研究的客观性提出质疑。求解实证研究的客观性难题可以从马克斯·韦伯那里得到启发。韦伯对社会科学的客观性研究具有代表性,认为人文社会科学可以做到“价值无涉”。韦伯主张的客观性以价值关联为前提,以客观可能性为基础,以对理想类型的应用和超越为实现路径。在法学研究中,运用指向客观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必然性,这是由法学研究对象的广泛性以及法学对法律的批判功能决定的。法学实证研究并不排斥主流的规范研究,两者应互相补充,这也是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基本立场。中国法学实证研究要实现客观性,需要兼顾证实与证伪,注重文献的积累、理解的逻辑以及实践。中国法治实践学派的目标是要在韦伯方法论基础上实现创新和超越。  相似文献   
90.
韦伯经济伦理与中国传统道德的理性化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再见 《齐鲁学刊》2003,3(4):29-33
韦伯的经济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理性精神 ,其实质是一种理性的功利主义。正是新教的理性经济伦理塑造了理性的资本主义精神 ,并促进了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国传统道德存在诸多方面的理性缺失 ,更缺少系统的理性经济伦理思想 ,因而阻碍了中国社会的理性化和经济的现代化进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应大力弘扬理性精神 ,建立理性的经济伦理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