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篇
  免费   5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41篇
社会学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空间理论、主体研究使福克纳研究仍是国际显学之一.其短篇小说展现空间与主体性的关系,揭示空间生产如何激发消极主体性乃至消解主体性.在空间的压迫下,小说人物的悲剧命运反映了福克纳重塑平等自由、公平正义等传统价值观的努力及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22.
城市社区业主维权:现状、成因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社区业主维权是伴随我国住房商品化改革而出现的新兴社会现象.现阶段社区物业纠纷和业主维权事件日益增多,矛盾和冲突呈升级态势,所涉及的公共问题亦日趋复杂.住房产权体制变革、房地产市场的不规范与相关法律制度的缺失,房地产开发商的侵权、物业公司服务水平低下、政府相关部门监管不到位以及一些行政人员的腐败行为、居民委员会自治能力欠缺、业主委员会运作不规范,是导致社区业主维权事件频发的系统因素,这迫切需要对基层党和政府进行角色定位,加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区公共治理.  相似文献   
23.
香港《中国社会科学季刊》2000年春季号刊载了深圳大学黄卫平教授的综述文章。其内容如下 :(1)以政治体制改革为主题的学术论著和社会舆论迅速升温。(2)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解和诠释不断深化。(3)对“扩大基层民主”和发展村民自治的思考与评价更趋活跃。(4)对中国政治改革具体案例的微观分析引起更多学者的兴趣。(5)对“推进机构改革”和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研究更加深入。(6)对政治改革的战略“突破口”、“切入点”的探讨颇为热烈。(7)对中国政治改革的现实与发展的分析与评价更趋理性 ,其中包括 :关…  相似文献   
24.
新加坡在独立初期政府腐败非常严重,经过人民行动党多年的治理,新加坡已成为全球最清廉的国家之一,在透明国际清廉指数排名中,新加坡连续多年全球排名前十位、亚洲排名第一。从全球范围来看,如新加坡人民行动党"一党独大"并能保持清廉的政党为数尚少,究其原因,在于新加坡建立健全了有效的权力制约与监督机制。一、从权力来源上对公共权力予以制度约束(一)适度竞争的选举制度制约新加坡是议会共和民主制国家,依据  相似文献   
25.
20世纪后期以来,一党体制衰落的三波浪潮为比较政治学提出了难题:为什么那些长期执政的政党最终走向分化、衰落乃至垮台?既有研究注重从政党内部因素、外部环境、结构主义以及精英主义的视角加以解释。这些理论无法澄清一党体制的兴起与衰落的不同原因,也无法解释面临相似挑战的一党体制的命运差异。实践证明,政党制度建设及政党适应性是决定政党生命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26.
社会利益集团政治化趋势与政府能力建设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社会利益集团不断形成并进入政治过程是新形势下我国政府行政环境的一个重要特点。在社会利益多元化、利益主体组织化、利益集团政治化条件下,中国政治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是加强政府能力建设,提高政府对各利益集团的调控能力、整合能力和自主能力。  相似文献   
27.
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富于悲剧性的杰出人物,本文多层面地分析了谭嗣同思想及实践的特点,从“没有超越就没有悲剧”,“既冲决网罗又未尝冲决的悲剧”,“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人格恶剧”等三部分揭示了谭嗣同思想及实践所体现的悲剧性意义,蕴涵深刻而富于启迪。  相似文献   
28.
中国基层民主发展是中国式民主政治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基层民主经历了从农村到城市,从草根社会到基层政权,从执政党外到执政党内,以及从民主选举到民主治理的多维发展。这一趋势曾得益于中央宏观改革的决策以及中国政治制度内含的民众政治参与空间,也与基层群众政治权利意识的觉醒紧密相关,被视为“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但是,中国推进民主政治,实现选举民主的社会基础条件有待逐步成熟,全社会对民主法治的共识有待形成,基层民主发展面临诸多困境。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转型、利益分化、社会矛盾加剧等因素对执政党国家治理体制形成的挑战,决策层出于对国家政治安全和政权安全的严重关切,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日益重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的再定义和新诠释。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执政党必须坚持和加强对“民主”“法治”的领导,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一度以“公推直选”为主要模式的基层民主探索日益式微,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导向,也在“全面从严治党”和加强“党内问责”等一系列新的制度安排中发生重大转向。在各种政治力量和不同利益集团的长期博弈中,中国执政党已明确拒绝了西方式“选举民主”,而致力于在传统政治文化中建构中国特色的由执政党领导的“协商民主”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29.
2011年新加坡大选尘埃落定。执政的人民行动党在面临7个反对党激烈竞争的情况下,最终夺得国会27个选区中25个的胜利,获得国会87个议席中的81席,继续保持其在国会中的绝对优势地位,新加坡霸权党体系未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30.
"民本"与"人本"论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民惟邦本"是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精华,"以人为本"是人类政治文明的先进理念;"民本"思想强调的主要是决定国家政权生死存亡,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的群体性的民;而"人本"理念尊重的主要是作为普遍意义上个体性的人的价值、利益、权利、尊严等.深入辨析"民本"思想与"人本"精神的异同,是深刻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