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67篇
社会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有一件事情,现在想起来仍然历历在目,虽然它发生在我天真无邪的童年,却是我人生中一堂生动的课。 有天晚上,我去邻居家做客,直到很晚才回家。邻居家很远,在山谷的另一边。我回家的方向,正径直对着我家房子的前门。通常,在回家的路上我总能看到母亲房间的窗户有灯亮着,我知道,那是父母在上床睡觉前,为晚归的我打开的一盏指明灯。  相似文献   
12.
当前的“女性诗歌”话语建构在定义、边界、研究方法等方面还存在着不少“灰色区域”和“盲区”。在当代中国文学的框架内 ,笔者利用文本和互文分析考察“女性诗歌”与其他文本和其他话语之间的对话性 ,目的在于以批评的眼光解读贴在“女性诗歌”上的种种标签 ,认真探讨其形式和审美意义 ,重构群体话语和个体诗学的互动关系 ,考察“女性诗歌”话语的形成机制。  相似文献   
13.
日本对中国明末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大都侧重于华中、华南地区的抗租运动和“奴变”,而对于以李自成,张献忠为首、直接推翻了明王朝的北方农民战争的研究却很薄弱。在中国,对北方农民战争的研究,对比日本的情况,虽然成果远为丰硕,但其中关于李自成和大顺政权的却占其大半,而对于曾经称雄一方的张献忠,则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有关张献忠研究未得开展的一大原因,是崇祯十七年到顺治三年期间张献忠占据四川这一问题,没有得出定论。因而对如何评价张献忠及其历史地位,就很困难。张献忠占据四川,前后总共不过两年多时间,却出现了不少很难索解、甚至堪称“奇闻”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批判性地梳理资本主义国家理论。国家是一个包罗万象的复杂社会关系,不同的内容都为将国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提供了视角,多种理论可以被视为包含彼此对立的内容的概念二元论。这些研究向我们展示了一种理论如何批评另一理论,也体现出国家是一个辩证统一体。这些二元分析可以归纳为:工具主义对结构主义,国家的资本决定论对阶级斗争决定论,国家中心研究方法对社会中心研究方法。除了存在如此众多的国家理论研究,还存在理论趋同的趋势,其中工具主义和结构主义,阶级斗争和结构主义,国家中心主义和社会中心主义之间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15.
本文系德国汉堡大学教授凯斯汀·米夏利克(Kerstin Michalik)在德国教育学杂志《教育学全球展望》(《Pdagogische Rundschau》)2013年第6期所发表的论文。凯斯汀从理论与实证的双重维度阐述了作为课程原则的儿童哲学对于学校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哲学探究在跨学科的运用中有其教育理论根据与经验基础,并在全世界的跟踪研究中表明,哲学探究的方法不仅将促进学生对于学科对象的学习,也有助于学生在社会交往中提升自己的各项能力。  相似文献   
16.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各个行业都在努力转型升级。研究传统产业的转型和升级,成为当前经济领域的热门课题之一。传统产业具有人力资源密集、能耗大等特点,如果不能在新的时代里谋求转变,必将被时代所淘汰。以传统产业为研究对象,从传统产业的特点入手,分析传统产业谋求转型升级的主要动力和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传统产业实现战略转型的三条路径,为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雪珥 《中外书摘》2010,(9):62-65
这是1910年3月中旬,Kota Bahroe橡胶置业有限公司在上海发行新股、进行申购的第一天。股票原定的发行时间为上午10时,但银行方面决定提前开门,疏导人流。第一单交易的完成时间是在早上9:10。一个小时后,原定的股票申购指标就已完成,银行不再接受后来者的认购。  相似文献   
18.
儒家共同体的伦理秩序是涵养群体成员之个人的德性,自他相互待对的德行。其德性乃知仁勇三达德,其德行乃孝悌慈三达道。天地自然的天道具有"保合太和"之所以然的原理,天下人事的人道则有"执中致和"之所当然的道理。儒家天下共同体的经营目标是建设太平世界。这种大同社会是通过为万人的公心实现的,而不是为个人的私心。在公平社会里,为了自他身心的共生共存,相互沟通、共鸣、配合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个人有身心的内外。在上下、前后、左右立体空间的共同体中人与人相互交际而生存。人间事是人类本然地形成共同体,在自他的人际接触中相互行事情理。换句话说,人与人相互交流情感,"我"与"他"共同行事与生俱来的德性即义理。德性是人的性能和能力,也是能动性、可能性、自律性。德性正是《大学》中真正及而得之的"能得",还是《系辞传》中真正亲密相爱的待对的"能爱",又是《中庸》中真正使之为之的"能化"。德性常有德行同伴。德性的教化与音乐的教化性相比,又称之为德音的德化。正如在"敬义立而德不孤"和"德不孤必有邻"中所看到的,有德者是具有社会性的人。德性表现为德行,作为在人与人之间的接触即自他的交际关系中实行仁义礼智德目的人间事发挥其作用。社会共同体是个人的"我"与每个人的"他"共同行事人事的群体。我自己作为一个成员尽自己的本分,他人作为共同体的每一个人尽大众的本分。所以自他都要"一是修身"而诚身,涵养知道自己本分的社会性。从本质上说,人禀赋的本分是德性,乃智慧、仁德、勇气,在共同体中,"我"与"他"交流的情理秩序是孝行、悌德、慈爱。德性是能动的自律性,德行是社会的和谐力。因此知道自己的本分正是让别人知道自己本分的原动力。孝行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父母上,还应当"推己及人"扩散到社会上的大众人,这样才能"主忠信"。儒家教化的意义在于自发的感化,而不是他律的教育。德治主义或德政重视的亦是个人的自律性。现代社会的不和谐现象基本上是源于所有方面的都市化。应当更加重视儒家的公私区分和义利之辨的意义。这种儒家的"能爱"主义折中了杨朱的"为我"主义和墨家的"兼爱"主义。  相似文献   
19.
 如何理解与阐释英雄?不同领域、不同层面的研究会得出不同结论。从媒介生态学视角看,英雄可以被看作是可写可读的一种文本,可发送可接收的一种信息,可建构也可纪念的一种文化形式,即英雄就是人类传播的一种产物。真实的人仅仅是英雄的原始材料,是通过叙述、文本性、信息传输、人类符号传播和意义生成等方法进行加工的原始材料。在这层意义上,现实中没有英雄,有的只是关于英雄的传播。而且,研究英雄的唯一真实方法,就是研究关于英雄的传播。因为英雄的生成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塑造英雄之传播形式的影响,不同的传播模式产生不同类型的英雄。从神话英雄向历史英雄的转变,从历史英雄向名人的转变,都具有戏剧性,而这两次转变都与主要传播模式的变化关系密切:第一次涉及文字革命,第二次则涉及图像革命。从媒介生态学角度的研究证实,正是由于传播媒介和传播方法的改变,导致了传播内容的变化、由传播者形成的关系的变化以及通过传播所创立的文化的变化。因此,诸如书写、印刷和电子传播之类的技术创新,改变了我们谈论英雄、讲述关于英雄的故事和体验英雄的方式,由此也改变了英雄在我们心中的观念。总之,英雄最重要的特征,皆与传播技术具有亲缘关系,而且,英雄概念中最具有戏剧性的转变,是与传播中的创新,诸如书写和印刷的发明、电子媒介的开发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民国时期,欧美近代幼教思想中有关“教”功能理念的认知开始通过各种途径引述进入中国。这些理念既包括对幼教思想中“教”功能的内涵、对象与目的的理解,而这种理念是递进性的;也包括新兴的儿童学运动对于“教”功能理念的支撑。这些理念关注欧美近代心理科学的进步对欧美近代幼教“教”功能理念的提升作用。欧美近代幼教思想中“教”功能理念在民国的引述具有阶段性,呼应了当时中国幼教面临的三大客观诉求,丰富了民国幼教思想的内涵,促进了近代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