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3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67篇
社会学   1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5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主要从语言和历史的角度讨论"臣"字的流变.从语言学角度来看,"臣"这个基本字形曾衍生出了一系列不同的复合字形."臣"的本义主要和视觉、观察有关,它的引申义则包括坚固、侧面等等.例如,"臣"字有可能是"真"、"肾"的声旁和"卧"的形旁.第二部分探讨了战国时代的文本中"臣"这一职业的演变.<论语>中的"臣"是尽职尽责的君子,<孟子>里"臣"几乎和"君"地位相当;<荀子>里的"臣"似乎又重新回到了对君主的效忠;<韩非子>里的"臣"则严格服从于君主.  相似文献   
72.
12年前,我独自登台表演喜剧,脑子里全是台词。在后台等着上场时,我一次次上厕所,连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次了。  相似文献   
73.
美国影响国际事务的能力趋弱冷战结束以来,美国的决策精英们偏好于采取单边主义的立场,这反映在老布什政府、克林顿政府和小布什政府这三届美国政府的对外政策中。相对于小布什政府,前两届政府所采取的单边主义政策中强调国际组织的作用,还有其温和的一面。而小布什政府的单边主义对外政策则更为强硬,不仅反映在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发动战争上,还反映在与亚洲盟国、国际组织,尤其是联合国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74.
拉里·爱德华出身贫寒,缺吃少穿的日子让他从小便感受到了贫穷给自己和家人带来的耻辱。邻居的嘲笑、同学们的取笑,常常让拉里·爱德华伤心不己。[第一段]  相似文献   
75.
通过对清帝国所绘制的多个版本的<百苗图>的绘制缘由、分类体系、构图方式、人物呈现、风俗描绘、宗教信仰的描述等多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解读,说明这一图绘所折射的乃是清帝国关于"他者"的认识与想像.在近代早期进程中,即大约于1500年至1800年之间,不同类型的扩张性国家与帝国,在或经由征讨、或直接殖民、或借助外交而扩张时,收集并记录了即将与之往来互动的人群的信息;并且,对他者的民族志兴趣并非是一个"西方独有的"现象,而是更广泛的近代早期时期的国家建构过程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76.
与将卢梭作为一位折中的思想家的印象相反,这篇论文试图重建他的人类学体系的核心。首先,讨论方法论的起点问题。第二,展开论述使自然得以在社会背景下作为一种理想运作所需的结构框架。最后,根据这种框架阐释卢梭的起源论述。这个过程使我解决了两个阐释难题,关于坏的起源的困境和人的自然孤独的问题。引入一个逻辑学上的双重概念来整合历史的和结构的要求,这个概念与卢梭思想中的自由和必然性相重叠。用这种照镜子的方式来组织我的论证,我把这项工作称作一篇随笔,因为它是在尽力思考卢梭为了写他所写的东西一定会想过什么。  相似文献   
77.
本文首先区分了赫拉克利特和巴门尼德关于对立统一的两种思路:前者认为对立面的统一就在对立面本身之中,后者认为对立面的统一在对立的双方之外、超越对立而存在。由此出发,作者探讨了柏拉图和老子关于对立统一的思想。通过对这些思想的比较,指出关于对立统一的形而上学问题已经触及理性思考的边界,并且正是因此始终具有思想上的活力。  相似文献   
78.
经过岳麓秦简《为狱等状四种》与张家山汉简《奏谳书》的比较,发现《奏谳书》与《状四种》这两个案例集有很多相同的法律术语,而且刑罚等级及据此确定的加刑、减刑原则及诉讼程序基本一致。《奏谳书》中的三类案例也见于岳麓秦简《状四种》中:“疑罪”类;“乞鞫”类以及“上得微难狱者”类。可以说,虽然经过了朝代更迭,由秦朝所建立的司法机构大体上被汉朝予以采纳,在根本上没有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79.
80.
晚期谢林哲学在批评黑格尔以“逻辑学”为基础的概念思维还只是单纯“否定的哲学”,没有回到实事本身,没有达到“实定的东西”(Positive)基础上,提出了哲学要不被边缘化,就要回到实事本身(zur Sache selbst),成为“实定的哲学”之口号。但哲学如何回到“实事”本身与“实定的东西”呢?实际上就是回到原初的生活本身。这种生活既是“自然的”也是与“神”联系在一起的(超自然的)。“神话哲学”(Philosophie der Mythologie)以“多神论”(Polytheismus)揭示了人类这一“原初生活”的本相,而“天启哲学”(Philosophie der Offenbarung)的“一神论”(Monotheismus)作为神话哲学的结果,将人类原初的生活从本原的“存在结构”中直观为人格的、历史的活动,因而“是历史哲学的最高凯旋”。“天启哲学”于是既是人类生活之原初的存在论,这种“存在论”以人神共有的“面向未来”的“我将是我将要是的”为其生存路向,从“将是什么”(was sein wird)出发把“自为的东西自在地存在着”的“完善的精神”把握为纯粹的存在本身,绝对的本原,先于一切可能性的绝对现实性,一切存在着的绝对在先的“潜在势力”(Potentialitt)。于是从中可以区分出作为“第一潜在”(erste Potenz)的能在(sein Knnen);作为第二潜在的“必在”(sein Müssendes)和作为第三潜在的“应在”(sein Sollendes)。这样的“存在结构”将能揭示出实存进程中一切可能的存在关系,于是也就构成了神的“三位一体”之结构。自为自在的“能在”(自由)存在论也就成为天启神学之“神”所“启示”出来的“完善精神”的生命历程。对此“神”的信仰的确实性与存在本身的“实事”之开启,共同构成了人类生存的“实定性”,进入了人类生活本真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