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4篇
丛书文集   40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8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5 毫秒
31.
周族南迁巴地考论李炳海周族早期曾经多次迁徙,《白虎通义·封公候篇》有“周家五迁”之说,谭戒甫先生《先周族与周族的迁徙及其社会发展》[1]认为有九次迁徙,考辨论证详实,可参看。古今学者在探求周族迁徙的地域时,通常都把目光局限在今陕西境内渭水以北的武功、...  相似文献   
32.
进入文明社会之后,中国经历过多次民族融合,在此期间,文学上通俗与典雅两种倾向也与之消长。几乎每一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都要伴随发生文学上的雅俗嬗革。对于中国古代文学来说,民族融合具有双重功能,它既是推进通俗化的强大动力,又是实现典雅化的实际步骤。这两种相反的倾向彼此补充,形成一种特殊的运行机制,呈现出辩证的发展过程。在制约中国古代文学雅俗嬗革的众多因素中,民族融合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相似文献   
33.
与作家们喜欢写自己熟悉的生活有关,香港女性作家特别地关怀她们所熟悉的女性生活。由于香港在中国的独特性,香港女性作家笔下的那些女性人生对我们或许是有启发性的。香港女性作家首先向我们展示的是,香港女性在追求自己的生活和爱情的时候,无可奈何地陷于中国情感和传统与西方现代文明挑战的文化漩涡之中的人生图景。面对着女性人生的坎坷和困惑,香港女性作家以艺术的方式仿佛作出这样的回答:使女性成为女强人或把爱情作为商品。但这些没有使他们从生活和情感困境中真正地摆脱出来,归根到底,这是一个两种文化的冲突与融合的问题,是一个是否能够建立一种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商业文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34.
论解放区文学中的女性形象及其文化和审美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解放区文学中大批出现的女性形象是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这种现象的产生,与解放区独特的政治、制度、历史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也与政治和制度文化支配下解放区文学观念、审美观念的巨大变移和创作主体的自觉追求密不可分。由于上述因素的决定和渗透,导致解放区文学中大批女性形象的出现,也导致解放区文学的女性形象具有较丰富的政治、历史、文化和审美蕴涵,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通过对解放区文学中女性形象及其文化与审美价值的分析开掘,会加深我们对解放区文学及其成就的认识,从而丰富和扩大我们对中国新文学中女性形象的整体性审视  相似文献   
35.
刘勰生于何年,这对探讨和研究其生平思想及《文心雕龙》关系重大,历来为研究者所瞩目。本文从三个方面对此进行探讨:其一,从刘勰于《文心雕龙·序志》中所谈及的“梦”入手,考索刘勰的出生年代。笔者运用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对刘勰的梦进行解析,得出了刘勰感梦当在齐永明七年(公元490年)的结论。根据这个结论和刘勰“齿在瑜立”而感梦之语,推定刘勰当生于宋武帝大明二年(公元458年)左右。其二,笔者根据齐代文学发展与《文心雕龙》对齐代文学所述及刘勰撰作《文心雕龙》的目的相契这一点进一步予以申证。其三,考证了刘勰撰作《文心雕龙》需费时10年左右,当在梁天监初年成书,亦间接地证明上述观点之成立。  相似文献   
36.
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戏剧中乃至迄今为止的全部文学作品中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象之一,被称誉为“全体人类所加冕的戏剧诗人之王王冠上一颗光辉夺目的宝石”。哈姆莱特形象的价值已经越出了文学的界限,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现象;哈姆莱特“著名的踌躇”问题被看作是“斯芬克斯之谜”,至今仍然吸引着世界各国学者的注意。《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对此做了简要的概括,它说现在关于哈姆莱特所有的材料“都不足以解释哈姆莱特著名的踌躇(他要报杀父之仇,但却多次不能下手,反复迟疑),而这正是莎士比亚关于哈姆  相似文献   
37.
在先秦汉语中,己称代词“自”字比较常用。在一定的结构关系中,己称代词“自”主要表现为两种语法功能:一是在句子或词组中作主语;一是作宾语。当它作宾语时,往往置于动词前。一般的语法书对代词“白”的宾语前置现象很少论及,本文拟据先秦“自”字的有关材料,就这个问题作深入的分析。  相似文献   
38.
略论现代中国的“反现代性”文化思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化进程,始于上世纪中来,而同时出现的各种反现代化思潮,都是迫于民族危机的压力,西方文明的挑战的条件下产生和蔓延的。它们构成了20世纪中国的重要思想、精神、价值背景和资源,并作为一种原创性的“卡里斯码意识”和支援意识,程度不同地进入了现代中国文学的历史、思潮和“文本”,影响和预测了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反现代主题和叙事。  相似文献   
39.
节奏原是音乐术语,即“音乐的时间形式”。通俗地说,就是指乐曲声音以不同速度、长度和强度运行的现象。节奏不仅包括外在的机械的拍节等,还取决于音乐的创作动机、曲调的情感旋律等内在因素。其实,万物的运动皆有节奏,人类语言也不例外,譬如词语音节的数量,语流的速度、频率、行止、强弱,都可以形成一种自然的节奏,当然它在各种不同的语系中有自己的特殊性。作为语言艺术的文学作品的语言,也必然存在节奏,而且由于作者的有意识操作,它往往显得更加分明。诗歌和文学散文的语言节奏比较容易看得出来。小说叙事话语同样应该具有某种节奏性。作为摹拟性语言操作的物化形式,小说话语更贴近人类日常言语,因此本来就含着自然天成的节奏,即所谓“天籁”,同时它又不可避免地要接受极富节奏感的音乐旋律的影响,节奏鲜明或比较鲜明的诗歌、散文、民间文学等语言的渗透。只不过小说话语的节奏更加自由灵活,更加内在,在表层通常并不显得那么明显突出罢了。  相似文献   
40.
论端木蕻良小说创作的两种追求与风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阳刚与阴柔  端木蕻良于 30年代踏上文坛时 ,时代政治和文学主潮的影响及自身对此的积极认同 ,所受外国文学的浸润尤其是对 1 9世纪西欧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中巴尔扎克、托尔斯泰等作家作品的偏爱 ,使外表清癯文弱、在东北作家群中显得最具有“文弱书生”气质的端木蕻良 ,产生了一种对“宏大叙事”和阳刚之气的审美热爱与文学追求。其实早在 1 92 8年 ,当端木还在天津南开中学求学时 ,就与人合作撰写过《力的文学宣言》并在他参与编辑的学生刊物上发表。在写于抗战时期的长篇小说《大江》的“后记”中 ,端木蕻良强调自己“欢喜巴尔扎克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