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04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373篇
社会学   2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9篇
  2005年   70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2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21.
"五四"时期妇女解放思潮呈现出以下几个发展趋势一是多元竞进的思想格局;二是平民化的发展趋势;三是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观的初步形成.这些变化趋势的产生是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和发展综合影响的结果.由于出现了这些新特点,中国妇女解放思想结束了以往资产阶级女权主义单线发展的历史,开始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观和资产阶级女权主义并行发展的局面,而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观逐渐成为中国妇女解放思想发展的主流方向和最终方向.  相似文献   
22.
西方学者视野中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分别有"冲突说"分离说"相互关联说"认识的不同状态说"和"完整知识说"等不同学说。各种学说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应当克服它们的片面性,把对立的合理论点统一起来,并正确理解每一学说在对立统一关系中的地位,以达到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全面而正确地把握。  相似文献   
23.
道德同一性的衡量标准是健康的自我意识、有效的他人镜像以及与认知一致的道德行为等。不能正确利用网络的青少年,会产生道德自我意识的危机、他人镜像的混乱以及道德行为偏离等同一性危机。德育工作者应该善于利用网络平台,采取措施来重建青少年的道德同一性。  相似文献   
24.
从马克思全面自由发展观看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观对经济社会的发展和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从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观来分析,当代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进化过程,必须有赖于物质生产力的发展。青年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内在和外部的条件,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促成青年树立社会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25.
关于公共行政的目标,有提供服务、提高效率、追求公平等不同的范式。但从本质上来说,这些范式所追求的都只是一种方式或手段,并不足以代表目标,公共行政的目标应定位于满足社会需求。  相似文献   
26.
意识形态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政策纲领,是一个国家的政治的最根本的东西。意识形态一方面支持政权,一方面条理社会,也正是由于它的这两层功能,这种思想学说必须在相当程度上为国家和社会接受。政治体制是一个国家政治的显现的部分,它看得见摸得着,是意识形态的体现和延伸。中国的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倡导民主、公正、公平的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们的政治体制向民主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本文从意识形态概念出发,阐明意识形态与政治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关系,剖析了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现状以及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27.
文章从两个方面阐述了生物的自组织亦即其复杂性的问题:一、生物后天行为的性状不是机械地由遗传基因决定的,而是由基因组与细胞内理化环境(包括被基因决定产生的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调节机制决定的;二、生物的自组织和复杂化是通过生物在充满随机作用的环境中自主地摸索自身行为可以遵循的概率性规律、从而减少自身结构中的冗余性以增加异质性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28.
目前有关调查资料显示:中国有很大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在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很难在短期内适应所从事的工作,出现了诸多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因此,研究大学毕业生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及其调适,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大学毕业生在社会适应中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工作适应方面自信心弱、人际适应方面压抑感强、生活适应方面矛盾感重.这些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思政工作者应该把握"有效创造实践成才律"、"凸透镜律"、"角色转换律"等规律,积极采取调适措施帮助毕业生应对社会适应的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29.
末位淘汰制作为一种组织管理制度在适当的条件和环境下有其一定的积极作用:但这种方法会破坏组织内人际关系。在实行末位淘汰制的组织中。残酷的竞争使员工之间的竞争出现无序性、恶意性.使员工之间缺乏亲密感的团体意识和员工忠诚感。因此对该方法要慎用。  相似文献   
30.
实践是人的对象性活动,而人是一种实践的存在。在实践活动中,人把自身之外的一切存在都看成了自己活动的对象,看成自己的客体,与此同时,也就使自己成为主体性的存在。哲学史上唯心主义把认识的主体看作精神性的存在,把认识的客体看成是精神性的主体之所创造、旧唯物主义把主体仅仅看成是认识者,没有看到主体是从事社会实践活动的人而把客体仅仅看成人直观认识的对象、没有看到客体也是人实践的对象。本文在整理马克思主义学说思想基础上以实践为根本,以马克思主义区别旧唯物主义提出的"能动性"为着眼点,加以论述,确立实践的主体性地位和作用,以丰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理论要求,尝试"和谐社会"构建理论的思维视野的拓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