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4篇
  免费   74篇
管理学   10篇
劳动科学   5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4篇
人口学   10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24篇
综合类   427篇
社会学   16篇
统计学   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31.
农村地下水资源管理中的水权冲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地下水资源管理中的水权冲突体现在两个层面,宏观层面的水权冲突和农村社区层面的水权冲突。宏观层面水权冲突表现为农村在水资源配置中的劣势地位。农村社区层面的水权冲突易导致农村地下水使用中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行为。农村地下水使用中的两个层面的冲突可能会影响农村的稳定和农村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2.
文化认同曾是构建社会整体性的基础,但这种基础随着现代性在世界范围内的全面展开而被彻底瓦解,中国作为世界的一部分,自然也不例外。在此意义上,文化认同正经历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危机,在中国乡村文化的后改革时代的全面复兴中,这种危机得到了一种看似矛盾的体现,即一方面是改革与再造,而另一方面是传统的复兴,二者沿着各自的认同轨道运行,并行不悖。通过身份界定的政治学,乡村文化被界定为落后和迷信,村民被界定为现代意义上的“农民”,这些都与村民自己对于自身文化的认同相去甚远,两种观念各自表述,潜在的认同危机由此而得以酝酿,借用康德哲学的语汇,那就是我们在对待乡村文化上是在实践着一种二律背反的政治理念。  相似文献   
33.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 1806~1873)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经济学家。除《论自由》(1859)之外, 他的主要著作还有《逻辑体系》(1843)、《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论代议制政府》  相似文献   
34.
庙会体现的是对乡村神祗权威的建构,也隐含一种消解中心的倾向,这种倾向一方面体现于每个人都可以参与的庙会表演,另一方面也体现于庙会组织本身,即庙会组织提倡在轮值的所有会头之间维系一种平等以及责任分担的原则。对等级的消解从日常生活中生发出来,在庙会仪式生活中这种等级似乎又得到重新建构,但这实际还是一种消解和否定,通过欢快的表演而得以实现。同时,一种新的平等状态会通过这种内隐的消去等级结构的去结构化倾向而获得。  相似文献   
35.
约翰·斯图亚特·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是19世纪英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经济学家.除<论自由>(1859)之外,他的主要著作还有<逻辑体系>(1843)、<政治经济学原理>(1848)、<论代议制政府>(1861)、<功利主义>(1863)以及<威廉·哈弥尔顿哲学的批判>(1865)等等.  相似文献   
36.
文章试图通过分析外源型农技推广组织与农村社区长达10年互动的社会过程来呈现非先赋性信任再生产的逻辑。分析发现,外源型农技推广组织实现由外而内并不是从“外人”变为“自己人”的线性嵌入,而是在“深嵌则依附”与“浅嵌则独立”之间寻找契洽共存的身份认同与行动空间的过程。虽然外源组织囿于乡土社会中内外有别、关系本位的特性,但是其反以“关系”为策略,基于“利益”与“情感”两个维度在场域关联的空间中差序性嵌入,通过高频的人情交往和利益交换在核心家族和区位格局的次级群体上建立自身的核心圈和亲近层,借助增产增量建立组织声誉来扩散村庄整体的互惠网络,将小院院所开放成半公共空间以生产着“生-熟”的信任格局,采取差序分利和模糊雇工来平衡环境依赖和组织独立,以实现从客人到帮手、从帮手到伙伴的身份转变,最终建立组织的合法性身份与行动的合情性空间,在“能否行动”的基础上推动“行动顺畅”成为可能。这种“伙伴”身份的建立过程也再生产着具有伦理性质的信任关系,此类非先赋性的多主体、多维度、层层推进的信任结构,是外源组织嵌入乡土但是不囿于乡土的切实选择。基于此,文章认为,外源组织由外而内的实现不只是一种嵌入过程,更是一种总体性信任结构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37.
对内蒙古农牧区的金融需求现状分析发现:农户金融需求强烈,且呈现分层性、不稳定等特点,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服务缺失严重制约了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的发展,同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缺乏保障机制,发展缓慢。农村金融供需的失衡影响了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改善农村金融供需紧张关系需要创新农村金融产品、实施普惠金融策略来增加农村资金支持,大力程度满足农户金融需求,为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强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38.
从西方现代环境伦理学或生命伦理学视角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资源进行理论建构与现代转换,其重要的元哲学观点、元伦理学观点是中国生态文明发展和道德文化体系建设的思想基础,而且为西方社会的伦理评价和文明转向提供理论辩护和经验支持,为当今世界文化复兴和价值重构贡献中国"元素"。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正处于发展理念选择的分叉点,迫切需要能够融合中国传统人文情怀与西方现代发展理念选择的新型文化价值体系,应用伦理学研究是顺应时代需要并能提供这种新型文化的学科载体。  相似文献   
39.
家庭农场内涵的演变与政策思考刘启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家庭农场"被作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出来,引起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文献分析发现,对家庭农场的关注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下,各有侧重,其内涵也逐渐得到了完善。当前,我国农业需要承担起粮食安全、食品安全以及就业这三个功能,为此,在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把握好家庭农场与其他经营主体的关系与定位。在政策导向上,发育家庭农场的关键是如何保障家庭经营层次的公平,以及能否出现一个职业农民群体。  相似文献   
40.
正小农研究长期以来都是学术界的重要研究领域,也是持有不同社会思想和观点的人交锋的战场。对于"小农"命运的探讨以及"小农"在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地位和作用的研究汗牛充栋,产生了"小农消亡论"和"小农稳固论"的争议[1]。在实践中,试图将传统小农农业改造为现代农业的努力始终没有停息,然而,无论是社会主义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在长期试图消灭小农的战争中始终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小农仍旧广泛存在于世界的各个地区。范德普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