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96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106篇
社会学   9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7 毫秒
31.
20世纪中叶,当代民主化浪潮在全球受阻。在民主化的反思中,越来越多的人们注意到了公民社会对民主化的推动作用。笔者试图从结构-功能、政治文化与全球化三个维度分析公民社会对民主化的推动作用是如何可能的:公民社会的内在结构有利于划定公民与国家之间的疆界,构建公民民主参与的渠道,提供一种“以社会制约权力”的机制;公民文化与民主文化和谐一致,加强公民文化建设对培育民主精神与民主文化有很大助益;从民族国家层面走向全球层面的公民社会,仍有可能成为推动世界性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32.
任何一个学科的学术研究工作,都需要方法的指引,需要遵循正确而适当的方法,拥有一套系统而高度自觉的方法论理念乃是一个学科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中国政治思想史学科的研究方法问题,一是训名释义,二是思想诠释,三是比较异同,四是知人论世。要而言之,政治思想史的研究,需要正确地训名释义,恰当地在字里行间进行阅读和理解,完整地并符合其思想本义地诠释思想家及其文本的思想,乃至在比较中诠释,在诠释中比较,并最终通过知人论世的方式和途径获得对古今中外政治思想史的贯通性的宏观认识与深度理解。  相似文献   
33.
34.
中国近代以来天下观向国家观的转变是一个破旧立新、解构和建构同时进行的一体两面过程。一方面是中国中心天下观一步步解体,另一方面是以主权为核心的民族国家观逐步确立。西方史地知识的传播,带来国人世界观的改变,触动天下观向万国观转变,但是中国中心的主体地位犹存。国际法知识的广泛传播和运用及民族危机的步步加深,促使国人的国权主权意识逐渐凸显,中国对藩属国完全失控后,中国中心的观念瓦解,以国地、国权、国民为核心的国家思想成为思想界的主题,民族国家思想渐趋成熟。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无圣、革天的主张,终致天下观的思想根基彻底瓦解,孙中山在三民主义思想中对民族国家、国民国家等国家思想进行系统阐述,中华民国的建立及之后一系列建国纲领文件的颁布,是对民族国家思想的重要践行和落实,标志民族国家观完全确立。  相似文献   
35.
作为政治学下属的二级学科,国际政治学发展至今呈现出一种跨学科、多学科的魅力。在国际政治宏观理论发展基本停滞的今天,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试图超越托马斯·库恩的范式"不可通约律"。从彼得·卡赞斯坦的折中主义到塞缪尔·巴尔金的现实建构主义,学界愈加肯定对于范式间融合的尝试。该文试图为一种范式间支线理论的融合找到一种可能性,通过比较第三类新古典现实主义和温和建构主义的内核、边界与研究议程,并借助既有研究,认为这种操作是可能并且可行的。该文提供一种可持续性的研究议程,后续的研究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跨范式的理论融合尝试,这种研究既具有现实层面的意义,也具有理论层面的创新。  相似文献   
36.
国际政治现实的演化使"世界国家终将实现"这一终极论断遭受重大挑战。该文试图借助集体认同和集体身份等概念来讨论世界国家无法形成,认为认同的形成机制是有限的互动,在微观层面上限制了世界范围内集体认同的形成;情感因素带来的群际内偏私、群际间积极区分和外群体偏见,则在宏观层面上限制了集体身份的边界,世界范围的集体认同和集体身份的无法建立使世界国家无法形成。从现实意义来看,一种相信西方自由主义能够产生世界性国家的幻想得以被击碎;从理论意义来看,该文重新理解了集体认同的形成机制,重新界定了集体身份的内涵与边界,并将社会心理学的成果引入集体身份效用范围的探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  相似文献   
37.
对冲是指国家行为体(主要是中小国家)为应对所感知到的威胁和不确定性而采取的一种包含一套混合、多元的政策组合的外交安全战略。基于对中美战略竞争背景下自身所处国际环境的评估,对冲战略成为近年来韩国对华的主导战略。这一战略以积极接触为主,以分散投资、出口市场多元化以及军事安全上的间接制衡为补充。但是这一战略并不十分稳定,不仅受到美国对华战略、中美关系形态的影响,也受到韩国国内进步与保守政治分化的影响。在中美战略竞争态势日趋明显的情况下,中韩两国都需要思考如何使两国关系尽可能不受中美关系的影响而保持稳定这一重要课题。为此,中韩需要进一步在制度层面稳定和发展两国的经贸关系,并在朝鲜半岛问题上加强合作,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与和平进程取得进展。同时,还需要建立制度性战略沟通机制,培育互信,管控潜在的风险,以维护中韩关系的长期健康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38.
晚明专制统治出现一定的松动,通俗文化与主流文化双向互动,世态民心与传统观念激烈碰撞,社会主流文化发生嬗变,新思想从旧体制中潜滋暗长。晚明社会文化变迁与科举制官僚政治体制息息相关,科举社会的成熟发展,塑造了主导社会文化的文人阶层,看透科举官场病态角逐的知识分子,动摇了对传统价值观念的认同,社会内部思想震荡溢出传统政治秩序的藩篱。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阳明心学的广泛流播,使科举制下知识人群体的主体意识觉醒,营造出影响国家权力运作的舆论场域,在社会诸多层面形成对传统政治秩序的叛离。伴随西学东渐的影响,开明的官僚士大夫掀起思想解放潮流,早期政治伦理启蒙冲击着传统政治秩序,客观上助推了晚明社会政治的变局。  相似文献   
39.
2015年4月13日,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联合弘道书院举办了一场以“治道与政体”为主题的致公论坛,这也是弘道书院今年着力推广的“儒学与政治学系列对话”的第一场。此次对话的四位嘉宾对于中、西政治思想研究各有专长。围绕这一主题,四位嘉宾各抒己见,交相驳难,就理解中国政治的传统视野和现代资源展开了一次中西之间的激烈碰撞。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