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82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12篇
丛书文集   715篇
理论方法论   99篇
综合类   1063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26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13篇
  2003年   102篇
  2002年   80篇
  2001年   57篇
  2000年   49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35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5年   3篇
  1974年   5篇
  1964年   1篇
  1962年   1篇
  1961年   3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81.
"中国文化向何处去",是新世纪中国和世界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从五个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从"妖魔化中国"走向文化对话以消除误读;文化霸权主义的终结与文化多极多样化的提出;文化整体创新是"国家软实力"提升的标志;反对"去中国化",坚持东方文化世界化;生态文化的启示与精神价值整体创新.  相似文献   
82.
胡适寄予章回小说研究以理想的纯学术姿态,这可见于他考证小说时的传统学术功底.当然,胡适研究章回小说的方法不仅考证一种,也有关于文本层面的外来元素,即小说叙事,在胡适建构的白话文学系统中体现出他对于叙事的兴趣.而作为白话文学史最重要组成部分的章回小说,其白话叙事功能可以促成新文学的建设与传播.这样一来,章回小说研究不再是纯学术的工作,而是能指示出现代文学生成的历史意念.  相似文献   
83.
六朝时期四部分类法的逐步确立,对于文学发展而言其影响并非全然是积极的,将文体辨析限制在集部内部进行,反不能产生较为纯粹的文学观念。以当时最能体现文学独立意向的文笔说为例,文笔之分自始即在四部分类的前提下进行,但到了南朝时期,随着文学批评的不断深入,文笔论者开始本于自己的文学观念而此一前提有所突破,但终未能完全舍弃。二者间的矛盾,使得各家的文笔理论均不能贯彻到底,从而无法产生更为纯粹的文学观念。四部分类对文笔说存在此种影响的原因,是两汉以降文集创作的繁盛所导致的四部分类取代《七略》分类这一过程与文体辨析发展之间的同步性,而此种影响何以是消极的,则在于早期四部分类法实用色彩之浓重。  相似文献   
84.
林峥 《云梦学刊》2009,30(5):26-32
北京女高师首届国文专修科的学生从参加演说活动到参与话剧表演,这些活动深刻地影响到她们的思想启蒙、白话书写、人格塑造等诸方面,进而孕育出了一批出类拔萃的“五四”新女性。  相似文献   
85.
文学编年史是文学史的一种形态.在七十余年的文学编年之路上,宋元文学编年史取得了一定成果,出现了<元代文学编年史>和十八卷本的<中国文学编年史>(宋辽金卷、元代卷).回顾文学编年史的写作之路,必将对今后的文学史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6.
舞曲歌辞是汉唐乐府诗的一个重要类别,与舞蹈艺术结合,是其有别于其他类乐府诗的重要特征。在舞曲创作背景、表演情境的影响下,大多舞歌文本重叙述事件、描写场面,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其语言具有指向受众的内在要求。同时受舞曲来源影响,舞歌在一定程度上仍然保留着民间歌舞的色彩,呈显雅俗并存状态。  相似文献   
87.
90年代文化研究的方法与语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思想之所以产生,就是为了接受怀疑。20世纪是一个多变的世纪,而20世纪90年代,是这个世纪的最后归结和新的千纪年诞生的先声。20世纪的社会风向标标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纪的下半叶是由“政治冷战”转向“泡沫经济”,并在世纪末进一步转向“知识经济”和“文明对话”。而左右着人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亦从单一的“冷战式的二元对立”,进而到多重文化政治经济因素的“交互整合”。不妨说,在政治意识形态中心之后,决定人类命运已然成为以经济和金融为主轴的“知识经济”的较量,并有可能在“文明冲突”之后走向不…  相似文献   
88.
《中庸》是《礼记》中的一篇,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在宋代,随着儒学的复兴,《中庸》开始得到二程等理学家的重视,他们开始借助《中庸》来建构和完善儒家的道德心性学说。二程作为宋代理学的奠基人,他们不但对《中庸》给予极高的肯定和表彰,而且对之进行诠释,为《中庸》地位的提升起到关键作用,由此也直接奠定了《中庸》在经学史上崇高的地位。  相似文献   
89.
文明交流史上一个明显的趋势在于:当强势文明分析弱势文明时,往往更关注其器物层面的东西;相反,弱势文明更向往强势文明原典性的东西,有一种找到神圣开端的寻根冲动。两千年来,中国学人动辄追溯两希传统的认识论根源,似乎西方文明的胜利真的可以用这种神圣起源来论证一样。但如仔细分析,这种盲目的溯源在逻辑上是有问题的,先验论的色彩较为浓重。  相似文献   
90.
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的一个根本目的,就是重新塑造中国的文化身份并参与全球文化竞争.真正的学者应该提出在国际上经得起批评辩论的中国思想,打破文化单边主义和文化霸权主义,全面总结中国现代化经验中的"中国道路",在新的国际语境中消解中西旧文化,创造人类新文化.现代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重创,生态失去平衡,环境日益污染,东方文化身份表明了中国立场的正当性.当务之急在于文化身份的确立.中国文化历经重大冲击而仍具凝聚力,是因为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是吐纳吸收自我创新,能容纳古今中西各种有价值的精神文化遗产,找到普世性国际性文化共识框架,重新铸造经过现代性洗礼的新思想.中国文化艺术界在"现代性"问题上尚充满速茫,要从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对话中走出来的,不能完全驱除现代性,因为现代性确实并没有完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