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13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286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487篇
社会学   15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50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9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01.
一个犯罪有多个行为结构的情况下,其有可能按照法条规定的表述顺序实施,也可能不按照法条规定的顺序实施,这种情况下是否会影响法条的适用,如有影响将如何影响。  相似文献   
102.
我国职务作品制度的不足与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著作权法对职务作品的规定,难以区分职务作品和法人作品,同时一般职务作品和特殊职务作品也较难区别。此外,单位和作者之间的利益平衡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都给司法实务带来极大不便。本文通过职务作品制度的比较法研究,检讨我国职务作品制度的不足并提出完善意见。  相似文献   
103.
权力运行的普遍性原理是存在的。考察西方宪制的历史可以发现,国家机构间的相互关系一直强调相互制约,而协调的关系也渐渐得到了重视。我国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则是过分地强调了协调,制约机制十分薄弱,这违背了权力运行的一般规律,应在协调的同时加强制约。  相似文献   
104.
我国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国有大中型企业对无形资产保护的意识不强 ,致使作为国有资产重要内容的国有无形资产大量流失。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当前我国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以知识产权为主要内容的无形资产流失的现状、成因进而找出相应的对策 ,已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05.
我国新《公司法》在我国初步确立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规定了对股东资格的限制,提起诉讼的前置程序以及提起诉讼所依据的理由。但是有关一些问题并没有在法律上明确规定,相关的一些理论问题也亟待澄清。有必要结合域外经验与诉讼法理论的新发展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6.
战后日本经济计划的有效实施,得益于计划法制的保障。其中,强有力的组织动员、科学的立法决策、综合协调的执行机制、有效的实施手段和适度的司法干预,是计划法制成功运行的关键因素。未来我国计划法的制定和实施,应当在与时俱进和因地制宜的基础上,充分借鉴这些经验。  相似文献   
107.
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惊人、受众范围广、证伪困难等特征,从而具有一般谣言无可比拟的危害。我国对于网络谣言的规制基本做到了有法可依,但是由于立法缺乏专业性以及网络监管的权力结构不合理等原因,网络谣言治理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借鉴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先进经验,今后我国政府应通过完善立法惩处造谣传谣者、明确网络服务商的责任、推广网络实名制、强调互联网行业自律和网民自律以及革新网络规制技术等方面加强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同时,应当在制止网络谣言和保护言论自由之间划定精准的界线。  相似文献   
108.
论反腐败进路中的公共财产公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剑文  耿颖 《江淮论坛》2014,(1):115-121
伴随着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我国的反腐倡廉形势依然非常严峻,成为新时期党和国家亟须破解的难题,也日渐受到决策层的重视。反腐败是一项长远的制度性工程,其根本在于构建一套规范、制约权力的监督体系,在诸种反腐败措施中,财政信息公开构成了有效监督权力的前提性保障。鉴于对我国国情的考量,尤其应当将公共财产公开作为可操作、可施行的切入点,再让官员私人财产公示以相对妥当的方式同步推进,从而形成完整、彻底的公开机制和反腐进路。通过顶层治理与公众参与的结合,发挥权力机关和社会民众的多元力量,进而建设一个更加廉明、强大的国家。  相似文献   
109.
110.
尽管我国《刑法》并未规定通奸罪,但在一般观念中存在着与军人配偶通奸构成犯罪的认识,这种认识起源于破坏军婚罪规范涵摄过程的暧昧不明。既有讨论对此现象的忽略,不利于刑法学理论基于本土素材向纵深发展。破坏军婚罪的保护法益既非家庭关系也非伦理道德,从制度沿革与规制目的出发,本罪是保护国防利益的抽象危险犯。遵循实质解释并不意味着本罪的构成要件类型包括“明知是军人配偶仍与之通奸”,后者仅仅是构成要件涵摄过程中小前提的下位事实,需同时结合其他在案事实共同判断行为人是否符合本罪的构成要件。在此基础上,还应将单纯的“通奸”、不符合因果关联以及不具备可谴责性的情形排除在犯罪圈之外,最终从整体上描摹出本罪的基本形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