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篇
  免费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3篇
综合类   38篇
社会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5篇
  200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李秀华 《船山学刊》2009,(4):125-128
庄子其人历来被视为逍遥游世的典范,其学也以崇尚虚无来概括,而其关怀人生的一面常常被忽视。实际上。庄子达现任性的背后深藏着对人世的深深哀怨。这种哀怨源自他深厚的宇宙意识。在所谓天地精神的观照下,庄子哀怨于人生卑微,哀怨于时命难违,哀怨于人性的蜕变。此种哀情已经超越了个人的情感范畴,而化为哲学家悲天悯人的永世情怀,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2.
连珠源于先秦子书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连珠的起源,历来意见不一。事实上,连珠所具有的文体特征在先秦子书中已见端倪。论说推理的理论不但在先秦子书中已经成熟,一些论说片断在形体特征上与连珠也极为相似,这种现象正说明了连珠源于以论说为特征的先秦子书。韩非子的内、外《储说》中,类似连珠的论说相对集中,则直接启发了扬雄有意作连珠的尝试。  相似文献   
13.
"失语"并不是在某个时间段突然完成的,中国文论的西方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这个渐进过程中,中国的"文言一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通过颠覆一种旧有的不合现代性要求的文学形式(古代文言文),建立一种全新的与时俱进的文学形式(现代白话文),从而创立一个全新的"认识范型和语言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同时也完成了中国文论的西方化,而中国文论则逐渐"失语".  相似文献   
14.
《能改斋漫录》是南宋人笔记(属词话范畴)中较为重要的一种,上下两卷,内容丰富,涉及沿袭、乐府、议论等14个方面。研究中从与诗歌创作有关的诗人修养、诗歌语言的继承与创新、诗歌语言的运用三个视角出发给出《能改斋漫录》在宋代诗论中的文化定位。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传媒、作者、读者、文本”新的五要素文学活动范式的基础上,考察了“作者、读者、作品、世界”等传统文学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传媒的影响下所相应地发生的重大变革。首先,主体性的消失导致了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被根本性颠覆。其次,从作品到文本再到超文本意味着去中心化。最后,随着数字化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文学不仅仅可以再现世界,还可以携手数字化信息媒介去创造世界。  相似文献   
16.
17.
汉武帝时期,政府为了充实国库实行了一系列的财经政策,通过与《管子》一书中的轻重学说相对比不难看出,这些财经政策正是以轻重学说为理论渊源的;同时,轻重学说中法家思想的渗透也决定了汉武帝财经政策中具有浓厚的法家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18.
1918年至今的近百年时间里,中国学者贡献了近300部不同类型的外国文学通史类著作.它们大体经历了中西文学史范式融合至外国文学史范式初步建立的过程.本文首先考察了外国文学通史在不同时期的范式转型,进而反思了目前外国文学通史编写中值得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9.
《管子》的语言艺术历来为人激赏。《管子》中论说文占绝大多数,其语言的表现特色根源于文章中惯用的独特的论说方式。《管子》一书在战国百家争鸣的环境里生成,论辩中经常使用的因果论说、比较论说、解析论说、比喻论说等论说形式,决定了《管子》语言具有净朗美、均衡美、节奏美与气势美、形象美与内蕴美等艺术特色。  相似文献   
20.
"理论联系实际"长期以来不但遭致习惯性的简单理解,而且也被学界许多人视为中国文学理论建设获得有效性的出路.但这种看似习以为常的观念却隐藏着三点缺陷: 首先,它把"理论联系实践"偷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即把动态的、价值性的"实践"概念偷换成了静态的、事实性的"实际"概念,相应地混淆了经验的不同内涵;其次,它夸大了范式观念对人文学科的适用性;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它有消解知识分子反思与批判使命的危险.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应避免不加分析地变成文学理论研究的指导原则.只有在反思和批判的意义上,文学理论才是联系文学实际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