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8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53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577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21.
蒋晓光 《兰州学刊》2009,(11):219-222
唐代中期以后文化之所以出现转型,诸多学者将其归结为安史之乱的影响,当然这只是直接的原因。根本原因是,唐代士人继承了以“浮散”和“粗疏”为特征的南北朝文化,同时在发展中消解了固有的家族的主导作用,使得文化的发展严重依赖于高度集权的中央政府。中央集权在安史之乱后被削弱并逐渐没落,没有家族约束的轻浮、粗率的个体,再一次失去国家的束缚,从而使文化走向瓦解,唐代文化的特点和进程最终决定文化必须转型。  相似文献   
22.
古代语文学和语言学都有解释功能,语学著成名书,解释入于名学,名学为概念、逻辑之学。名书《尔雅》和古代传注,都有名理可言;作为一种知识考古,又都有自己的解释背景和思想。诸子本哲学,但到处可见语言解释和修辞隐喻。  相似文献   
23.
林晓娜 《理论界》2010,(12):179-180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首次提出"封禅文体",且把它放在重要位置,但至今鲜有学人对此进行探讨。本文主要研究封禅文体的演变轨迹,发现封禅文体最初泛指内容涉及封禅的文章,与其他文体有所交叉。唐以后则演变为"封禅"或"符命",从属于诏、表、奏、启等文体。有学者认为唐以前的封禅文已形成范式,笔者经过细读作品,发现唐代文士通过学习司马相如的《封禅文》,最终才建立起封禅文的范式。唐代封禅文在遵守范式之外,又有所新变。  相似文献   
24.
方言地理学、历史地理学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但是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地理学"是二者联系得纽带。现代方言分区的主要依据之一是语音特征。通过宋代江浙诗人用韵的分析,归纳出宋代江浙13条语音特征,利用这13条语音特征,进行宋代江浙方言分区,结果发现宋代江浙方言分区大致与现代江浙方言区域分布相对应,也就是说现代江浙方言的区域分布在宋代即已具雏形,其中江浙吴语的划分与周振鹤、游汝杰根据现代方言区划和南宋政区界线相重合的部分所拟的宋代吴语的划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25.
从刘禹锡<金陵五题>、孙玄晏<六朝咏史诗>、曾极<金陵百咏诗>,到明清时代的"金陵二十景"、"金陵四十景"、"金陵四十八景",古代作家的吟咏品题为古都南京建立一个历史文化地标体系.南京历史文化地标代有更新,其历史文化内涵亦不断丰富.古典文学创作不但形塑了城市的历史文化地标,对后代的城市想象亦有化育、衍生、润饰之功.  相似文献   
26.
唐五代词中有关江南和岭南的描写不仅扩大了词的题材,在词中引入江南和岭南的风物和民俗,而且开拓了词境,改变词的审美风格,使词这种适宜于表达情感的文学形式找到了深厚的土壤,表现出南方文学的特质。从词中对江南和岭南的不同描写可看出唐末五代时人对这两区域的认识程度。这些描绘南方词作多以"无我之境"式的旁观视角进行观察,词的布景由室内转向室外的江边村落,为词的进一步发展奠定良好土壤。在某种意义上规定了词的发展方向,在词史上具有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27.
学者们对上海博物馆藏《孔子诗论》第十简的释读存在许多不同的看法,笔者认为第十简中的“童而皆“当读为“憧而谐“,本文拟将《诗论》与《诗论》所提到的篇章结合分析来释读此简。  相似文献   
28.
郭小川20世纪50-60年代的情书与情诗,既存在相似性或变异性,又存在内在的互补性或差异性.对其情诗与情书的“互文性”分析,可以有效观察“当代诗歌”正副文本之间内在的复杂关联,拓宽诗歌“正文本”的阐释空间.由此出发,可以从副文本资料的分类梳理、价值重估与问题探究等多重维度入手,反思“当代诗歌”演进进程中的独异现象与复杂问题,推动“当代诗歌”研究在新的向度上再出发.  相似文献   
29.
周海玲 《天府新论》2010,(1):147-151
南帆的《文学理论(新读本)》编写是从话语分析的内部分析体系走向对文学历史和社会性的外部分析体系,以西方现代文学理论为本位;杨春时的《文学理论新编》则建立了主体间性的文学理论,以主体间性、文学的超越性审美本质构成文学理论的逻辑体系,体现了新时期以来我国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成就。两个版本的文学理论写作凸显了现时文学理论教材写作中的体系冲动和本质主义思维方式,由于中西文学理论历史语境上的巨大差异,两本部教材未能贯彻好自己的学术思路,显示出体系建构冲动下的左支右绌。在文学理论的教材写作中,如果真正能够关注到现时的文学现状和生活现状,关注到文学理论本身的观念和概念已经发生的历史的和逻辑的转化,文学理论的体系化冲动也许不会变成盲目的冲动。  相似文献   
30.
空间是人类最原初的感知对象,视角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方式之一。空间视角体现为空间场景中观察者与观察对象之间的诸多具体关系,通过影响人们对空间场景的心理识解来改变语言的编码形式。在认知语言学基础上,空间视角可以分解为观察点位置、观察距离、观察范围、视角运动性等基本范畴,各范畴间相互作用,又形成了观察方式和观察方向等复合范畴。视角各范畴不仅对人类语言产生了普遍影响,还与现代汉语方位词"上、下"的特殊用法,水平维度方位判定歧义等具体语言现象有着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