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9篇
  免费   36篇
  国内免费   6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354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577篇
社会学   1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35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84篇
  2013年   72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00篇
  2008年   80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31.
西方美学理论作为当今世界美学的“权力话语”或“主流思想”存在着明显的偏颇,它缺乏更大的容纳性和全面性,因为它没有吸纳东方美学的思想精华,也无法准确而明晰地解说东方美学思想。东方美学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诗性的理论系统。西方美学只有吸纳了东方美学的思想和诗性的理论精华,才有可能成为真正的世界性的美学。这是21世纪全球化趋势中全世界美学所面临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32.
《荒原与人》的舞台表演中,导演将三十五年前、三十五年后和当下的生活空间整合成一个同存性的舞台空间,并用硬性舞美和软性舞美对这个舞台空间加以丰满,使舞台空间、人物空间、审美空间融为整一的艺术空间。这既继承了现实主义舞台空间的生活真实,又是对现代话剧舞台打破时空界限、后现代话剧舞台高度拟真空间的有效利用。该舞台空间的设置清晰的表征了新时期中国话剧舞台空间的转变轨迹。  相似文献   
33.
林纾是中国近代译介外国文学的先行者,他以传统知识分子的身份思考民族文化的历史命运,积极参与民族文化的转型与重构。林译小说所体现的世界文学视野与民族文化立场是近代中国文化转型的精神表征。  相似文献   
34.
戏剧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审美价值究竟偏向于文学性还是剧场性,其功能究竟是重启蒙还是重娱乐,这历来是争议不休、难有定论的问题。即使在今天,中国一些戏剧学专家依然因为各自侧重点的不同,从而看到了当代中国戏剧的两种迥然不同的走向。通过对中国近代以来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戏剧进行分析,发现这两种走向其实并不矛盾,相反是整合。当今,在中国戏剧创作中文学与舞台、启蒙与娱乐间对立、偏废的现象正逐渐消淡,二者的融合与统一日益成为一种明显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35.
祝英台考     
祝英台最初不是人名而是祭祀的神坛之名,"祝英台读书处"则是读识国山碑的指路牌;词(曲)祝英台近之"近"是"接近"之近,不是"近词"、"慢词"之"近";"碧藓(鲜)庵"实为"碧藓岩",即刻有"祝英台读书处"的巨岩;江苏宜兴的"祝英台读书处"是孕育梁祝故事的母亲石。  相似文献   
36.
宏大叙事产生了报告文学的复兴和繁荣的错觉。这缘于报告文学作家怀有的"史诗"情结,力图以史家博大深远的眼光对某一重大题材进行全景式的、纵深式的把握,以及对轰动效应的追求,这也导致报告文学作家"自我"的失落。而他们与杂志主编的合谋,各种奖项对长篇报告文学的推崇与厚爱也与此不无干系。虽然报告文学的发展状况不容乐观,但报告文学的复兴在明天,这是不容否认的。  相似文献   
37.
胡静书 《殷都学刊》2010,31(2):93-94
文献资料显示,"事件"一词有"人或动物内脏"义、"碎块"以及"装饰"义,这一发现补充并修正了《汉语大词典》对该词的释义内容。  相似文献   
38.
伽达默尔与赫施的解释学思想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文本解释,赫施主张在解释中维护作者的权威,追求含义的稳固性,以实证的手段探求永久不变的作品含义;伽达默尔要求解释具有历史性、对话性和开放性,视解释为人的生存状态、人文学科的特有形式等。两位学者的尖锐对立已不仅是个人之间思想锋芒的冲突,更是现代和后现代两种范式的交锋。  相似文献   
39.
先唐颂体作品,今存近两百篇,其中称引祥瑞或直接以祥瑞为颂咏对象的作品多达70余篇.对这些作品进行梳理与探讨,不仅有助于对颂体文学的理解与把握,更可补益祥瑞文化研究之遗阙,为祥瑞文化研究提供更广泛的文本视域.颂体"用瑞"葆有颂美时政、粉饰太平的政治目的.颂体"用瑞"在先唐时期的普遍性,既表明祥瑞文化在此时期的流行,又表明颂体文本颂美的主题意旨与祥瑞所具备的颂美功能相互契合.  相似文献   
40.
本文以湖南省桑植县白族聚集区的人们所使用的汉语方言"民家腔"作为调查和研究对象,归纳了其在声韵调方面的主要特点,发现最典型的"民家腔"芙蓉桥话与一般的西南官话存在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