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3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2篇
丛书文集   235篇
理论方法论   26篇
综合类   206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7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1篇
  201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1.
92.
推类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中被普遍运用的推理类型。从更广义的角度来看,推类也可以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对推理本身的一种称呼。先秦时期是中国古代逻辑思想蓬勃发展的阶段,但在秦汉时期,推类的方法仍然被思想家们广泛采用并深入研究,体现出鲜明的思辨性与实践性双重特征,既关注抽象的逻辑思维规律,也注重具体的政治伦理原则。《吕氏春秋》《淮南子》和《论衡》中关于推类及推类原则的思考和探讨,对我们全面把握中国古代推类思想的发展脉络与特征,进而从思维方式和推理类型本身的角度理解中国古代逻辑特殊性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
甄龙 《齐鲁学刊》2015,(2):67-71
康德将理性的自我批判比作"法官"组织法庭审判自身。那么理性为何能够充当"法官"对自身进行批判?阿伦特对"行动者"与"旁观者"及柄谷行人对"事先"和"事后"双重视角的区分,为回应此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方式。在这种区分下,理性的自我批判所以可能,是由于康德看待理性概念的视角由"事先"移动到了"事后",由处于"行动者"的视角转换为"旁观者"的视角。  相似文献   
94.
马克思与钱穆都从人的生活来认识文化结构。人的生活不仅包含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横向结构,人还生活在现实世界与理想世界之中,还有过去、现在与未来一同到场的历史向度,而实践作为人的类本性,整合人的生活的方方面面,使得个体凝聚为民族,文化呈现为民族精神。分析马克思与钱穆文化结构的异同,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化与文化结构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95.
在马克思哲学体系的构建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政治哲学上的,即"消解人在非神圣形象中的异化",所谓"解释世界",另一条线索是生存论意义上的,即为人类的生存找到一条现实的解放的道路,所谓"改变世界"。解释世界是为了改变世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三个笔记本也通过这两条线索体现了其逻辑统一性,即,通过对私有财产和异化劳动的分析揭示外在的世界对我们来说只是"存在着的无",通过黑格尔辩证法和整个哲学的批判则是揭示黑格尔的抽向世界也是"存在着的无",而马克思认为真正"存在"的世界是生产关系的改变,是人向人的本质的复归,是共产主义的实现。  相似文献   
96.
托马斯·阿奎那并没把真理等同于实体意义上的存在者,而是阐释了真理的处境:真理既是在理智中又在物中,但首先在于理智中。它们分别对应两种涉及理智的活动——判断活动和创造活动。理智作为判断者,使得作为主词的被理解的存在者及其作为谓词的与之相似的形式的一致得以可能;理智也暗示了创造者与存在者的关系,使得存在者是真实的。这些解释最终使得托马斯融合了亚里士多德和基督教的真理观。  相似文献   
97.
袁航 《理论界》2013,(6):34-36
在新的文化并喻期,面对日益深刻的外来文化的冲击与挑战,中国文化,亦或是儒家思想和文化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是积极主动地应对、适应这种挑战,并在其中实现创新、发展,还是选择回避,甚至是逃避现实,视而不见呢?本文从发展的视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阐述,明确地提出了文化全球化:中国文化不能说不,我们必须一方面在传承、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充分吸取其他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在融合发展中实现中国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相似文献   
98.
孙琳琼 《理论界》2012,(4):90-91
康德用审美或艺术活动作为连接知识与道德、必然性和自由之间的桥梁开启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审美自觉也给马克思极大的启示,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在继承康德、席勒等审美解放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马克思独特的是将自由的实现置于人类实践发展的历史中,最终打开了一条人通向自由的通道。马克思始终将审美或艺术活动作为自由的典范,在马克思心目中,真正的自由王国只能是自由活动的领域。这为我们理解马克思对德国古典哲学的继承又提供了一条新的线索。  相似文献   
99.
价值可分为劳动附加价值、存在论或天道论价值和道德引导价值三种。劳动附加值是一物作为劳动产品,其上所附加的人类劳动。天道论价值是自然物的内在价值,是它作为天道运行的一部分和它对于其他自然物的意义,自然物的工具性价值从属于它的天道价值。道德引导价值是实然和应然、事实与价值、是和应该的统一。当代生态哲学家罗尔斯顿肯定自然的生态系统中存在道德要求,科学规律可以转化为道德义务。其实,在不少语种的日常语言中,"自然"包含"自然的",这表明事实中包含着价值。又,生态规律的"必须"对于人来说,是一种"命令",是人的应该;再次,从本体论上看,最高的事实同时即是价值。所以,事实和价值是统一的。在儒家自然哲学中,自然和价值是统一的,天道和人道是一致的。这个认识对于当代生态哲学理论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0.
自巴门尼德以来,虚无问题就是哲学家们探索存在的关键性问题。海德格尔通过将虚无阐释为使存在得以显现的,此在超越的对应物。然而,尽管萨特继承了"此在"作为"存在"这一条海式路径,来探究自己的生存本体论,但萨特还是对海德格尔的虚无观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萨特将海德格尔的"此在"改造为"意识",进而认为这种"意识"就是"虚无",这种虚无的本质就是一种否定性意识。尽管基于不同的构建本体论的出发点,萨特对海德格尔关于虚无概念的批评和改造还是切中要害,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