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劳动科学   1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45篇
社会学   1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101.
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在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培养中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在建设的过程却缺乏统一的伦理标准与技术标准,对功能的设置也缺乏经验。针对这一问题,本文从社会工作实验室的建设原则与功能设置两方面进行了探讨与总结。  相似文献   
102.
建设和谐社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近年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改善社区民生是建设和谐社区的本质要求,创新管理体制是推进社区和谐的关键因素,塑造社区精神是引领社区和谐的强劲动力,很抓社区生态文明是提升和谐社区建设档次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103.
以经典论、校训论、意向论三种方式追寻与表征大学精神仍不能解决“一与多”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辩证辨析言说与不可言说的依存关系。大学精神的逻辑起点是真,大学之真沿着自由、真知、引领社会展开,真知之境、自由之境与至善之境升华为至真至圣之境。真变幻出大学万千世界来,大学万千世界又复归于真,如此循环往复,以致无穷。  相似文献   
104.
吴日明 《学术论坛》2006,1(8):30-33
十月革命胜利后,为了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防止党和国家机关中出现官僚主义、贪污受贿等不正之风和腐败现象,列宁提出共产党员必须保持先进性,提高战斗力,并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理论基础、实践标准和具体措施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  相似文献   
105.
论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这种理论创新表现在六个方面 :一是邓小平第一次从本质这一哲学层面揭示了什么是社会主义。二是邓小平从生产方式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统一的角度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三是邓小平把解放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 ,恢复了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的价值秩序。四是邓小平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 ,从动态中揭示了社会主义本质。五是在共同富裕问题上 ,邓小平突破了平均主义的传统观念。六是邓小平没有从生产关系的具体内容 (如公有制、按劳分配 )规定社会主义本质 ,从而为后人发展完善社会主义提供了广阔的理论空间  相似文献   
106.
先秦儒学圣人是道德权威、政治权威、思想权威多个维度的统一,在社会秩序建构中发挥着类似韦伯所说的"感召力权威"的作用。圣人作为政治权威是社会秩序建构的应然主体,体现了圣人和民众之间的支配和服从的关系。圣人作为道德权威是社会秩序建构核心价值的人格载体,能够通过其人格影响力把儒学所倡导的"仁"推广到家、国、天下等人类共同体中去。圣人作为思想权威是人类历史进程基本原理的领悟者,具有最高智慧,在社会秩序建构中发挥着百世之师的作用。先秦儒学在社会秩序建构中突显圣人权威旨在把制度权威和体现这种制度价值的人格权威结合起来,以追求长治久安,这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秩序建构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7.
李刚 《学术论坛》2006,(4):8-11
文章阐述了科学哲学中的实证主义对构造心理学、古典行为主义、新行为主义和信息加工的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在此基础之上,对西方心理学方法论之一的实证主义进行了系统的回顾与反思。最后,得出了结论:在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之间保持一个“必要的张力”对于当前心理学自身的持续良性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要解决这个关键问题,就需要从哲学认识论层次上把握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各自在心理学方法论中的“边界”,只有“边界”的澄清才能形成科学范式与人文范式之间的“必要张力”。  相似文献   
108.
从现代哲学的视阈来看,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基点,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既是哲学的本质性的内在问题,也是哲学作为学科存在和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动力机制。而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它不仅涉及到人与自我、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而且涉及到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现象性生活与超越性理想的关系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理解和回答,正形成以主体、语言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西方哲学和以主体、语言和存在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的中国哲学,并决定了各自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和天命,形成了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西方哲学在上千年的发展中所经历的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语言学”的转向和“本体论”哲学的“瓦解”与“形而上学”的“终结”及其所面临的困境和危机,既是对西方哲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同一性”理论和方法的解构和颠覆,也是对中国哲学赖以存在和发展的“非同一性”理论和方法的肯定与回归。隐藏在“现象学”和“语言学转向”背后的真实蕴涵和哲学精神,则不仅为中国哲学的原创性和现代性提供了最好的论证,而且也为中西方哲学的会通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