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6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2篇
丛书文集   69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272篇
社会学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2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4 毫秒
51.
发达国家在人口问题上主要面临老龄化和出生率下降的双重困境,欧盟更是首当其冲。近年来在社会、经济等问题困扰欧盟的同时,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带来的人口老龄化也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欧盟委员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老龄化挑战,其中包括欧盟部长级会议专题讨论老龄化问题,将2012年定为"欧洲积极老龄化和世代间团结年"等等。欧盟围绕建立积极老龄化社会这一政策目标,在多个层面齐头并进,从健康保健、劳动力市场、就业、教育体系等领域入手,制定各种政策措施来寻求破解老龄化问题的路径。观察研究欧盟实施积极老龄化的各种政策主张和具体效果,特别是具有前瞻性和预防性的积极老龄化应对策略,对正在快速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中国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2.
意象为何?怎样认识语言与意象之间的关系?这两大问题是时下学术界讨论的热点,尤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W. J. T.米切尔的论述影响最大。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米切尔在其系列著述中系统讨论了图像转向、意象与图像、意象X文本、元图像与生物图像、语象叙事的冷漠-希望-恐慌、视觉文化与意象科学等概念,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答。图像转向强调的是在读图时代应抛弃意象研究的语言学模式,以使意象回归现象学研究的本质,是一场深刻的认识论范式变革。他强调一切媒介皆为混合媒介,因而语言与意象是紧密不可分割的一体关系。在借鉴皮尔斯符号学三分法的基础上,米切尔提出了意象X文本的概念,它与恐龙、多利羊、世贸双塔、金牛犊类似,是关于图像如何成为图像的元图像。在米切尔看来,图像是意象的物质载体,意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来自于人类与生俱来的将事物类比为它物的本能,具有超越自身的可被人的意识加工的富余价值。语象叙事从本质上讲是一切意象文本的共性,它其实也是一种元图像,在其混合媒介的内部产生了类似主体与他者遭遇时的冷漠-希望-恐慌的三个认知层次。米切尔先后使用过的图像理论、批判图符学、视觉研究、视觉文化和意象科学等术语,说明他理论的实质是反理论、去学科的跨界研究。  相似文献   
53.
此文以“全球化”为关键词,讨论了这一语境下人文学术的现代性问题。由于后续发展国家大多将欧美议题和理论作为思考的入口,在本土经验层面来展开资源借鉴式的解释和理论再生产,因而形成当代人文学术,包括文学研究的全球化现象。作者指出,由于知识命题和知识方式的关联决定知识的有效性,所以,学界尤应关注在此语境下形成的认知框架、学术指向和共同议题。作者认为,不同的历史经验可以针对理论的盲点形成不同的参照框架,但不能以某种民族立场替代知识方式。中国学界在此学术生产链中,应保持自我认知,除了引介欧美学术议题、话语形态以及参照中国本土经验型个案外,还应在学理意义上凸显自身的洞察,以此才能探索有效解释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54.
针对语义研究主流的语境主义倾向,H·卡培朗和E·勒珀尔提出了非语境敏感语义学,也称为"语义最小论",认为一个句子一经说出就具有一个不受语境影响的最小语义内容。E·博格和G·普雷尔则在坚持句子语义最小论的基本立场上进一步提出了"语义如何足够最小"的问题,在严格区分意图行为与语义内容、坚持命题主义立场、索引词类型的概念模型建立等方面做了新的理论尝试,力图说明句子的语义内容完全由其句法结构和词项内容所触发,与意图、情境等因素无关。这一理论新进展,值得讨论。  相似文献   
55.
当代英国小说家伊恩·麦克尤恩的《星期六》从一名神经外科医生的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疾病书写,进而对21世纪的英国城市现状做出诊断。从桑塔格的疾病隐喻理论入手,将小说的疾病书写置于当代西方的城市语境中,探讨疾病所影射的社会文化问题。小说中的欣快症和阿兹海默症的隐喻反映了当代城市文化的缺陷,而被污名化的亨廷顿舞蹈症成了城市对部分人群“他者化”的同谋,反映了城市主流人群对他者的恐惧和偏见。文章洞察出麦克尤恩对城市救赎之路的思考:他认为共情是治愈城市痼疾的可能途径,城市人应从疾病隐喻中抽离,不仅是为了减轻自身的焦虑,更是为了能和不同群体产生对话的可能,从而构建和谐健康的城市。  相似文献   
56.
在康拉德的多部作品中都涉及婚外情,婚外情的男女双方关系都是建立在不平等关系基础上,男性处于主动地位,女性被动服从,但最终难逃被始乱终弃的命运。不过,作品却往往以男主人公的死亡告终,如《海域逐客》中的威廉斯,《诺斯托罗莫》中的诺斯托罗莫以及《黑暗的心》中的库尔茨等,这种普遍性现象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两性关系的看法和康拉德本人的观点。  相似文献   
57.
以董同龢先生曾经考察过的"华阳凉水井客家话"作为调查对象,考察了凉水井客家话词汇的使用现状,就影响凉水井客家话词汇使用准确率的主要因素展开了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58.
在五四时期对外国文学的引介中,新文学阵营与学衡派都引介了大量外国文学作品。目前学界已经关注到处于文化弱势的学衡派在引介外国文学方面的贡献,但是对其呈现的引介特色未能从社会文化层面去追溯其根源。本文以新文学阵营的《小说月报》和文化保守主义派的《学衡》为研究对象,描述两份杂志引介外国文学的大致面貌,比较它们之间呈现的差异,并说明差异的产生与特定社会语境下知识分子的文化抉择密切相关,而赞助力量的参与最终决定了差异格局的生成。  相似文献   
59.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近10年来后现代翻译理论的热点之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传播到中国后,译界学者对其进行了本土化研究;同时,也提出了不少质疑。本文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过程及其所遇到的种种诘难进行了阐释,并初步探讨了如何更好地促进该理论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60.
人与自然的关系一直是历代思想家们重视思考的一个问题,也是文学家们常常在作品中涉及的一个话题。受其特定的历史及思想背景的影响,尤其是在环境因素的作用下,流行于美国19世纪的超验主义文学所体现的是一种整体主义的、乐观的自然观,它与环保主义是相契合的。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重新审视超验主义的自然观,应该对我们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