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3篇
丛书文集   6篇
综合类   35篇
统计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2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21.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新闻学科建设已20年.这20年,是奋斗的20年,是发展的20年,是辉煌的20年.回首20年新闻学科的发展,令人欣慰,展望20年后的将来,令人信心倍增.我们正迈向一个新闻传播学发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2.
报纸深度报道在我国的新闻改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它的崛起,改变了报纸报道结构,也促使其它的媒体开始借鉴这种先进的报道方式,形成了深度报道的大发展.但是对于最早采用此类报道方式的报纸媒体而言,在新的时期中发展却显得更迟缓了,本文提出了报纸深度报道的一个发展方向,即采用新闻策划的方式.  相似文献   
23.
李静 《天府新论》2012,(6):156-158
新闻竞争加剧使广播人物报道品质保障显得至关重要。以杭州各广播频率关于"最美司机吴斌"报道为例,分析其得失,可以发现:突发新闻中的人物报道要想保障新闻品质,就必须在叙事策略上立足声音特质,注重题材驾驭、找准现场报道中的叙事角色、运用独具广播特色的叙事方法、选择原生态的叙事语言。将该叙事策略定格成为常态化的新闻生产准则,广播人物报道的品质优化就有了保障。  相似文献   
24.
新时期以来的新闻学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而科学精神正是其重要的推动力量.因此,新世纪的新闻学研究要取得学科建设的根本突破和理论水平的总体提升,就必须大力弘扬科学精神,也就是要树立科学的态度,讲究科学的方法,开展科学的讨论,倡导科学的勇气.  相似文献   
25.
本文以回顾与批判的交融视角 ,从三种视野阐述传统媒介功能理论 ,其一、文化学视野 :媒介功能研究的批判型理论 ;其二、社会学视野 :媒介功能研究的理论拓展 ;其三、传播学视野 :媒介功能研究的主体理论。以批判立场 ,从三方面探讨、评价了传统媒介功能理论研究 ,其一、对传统媒介功能研究范式的评价 ;其二、批判媒介功能研究的单向化 ;其三、批判媒介功能研究缺乏整体性视角  相似文献   
26.
文化帝国主义是大众传播学中的一个分支 ,近年来相关研究比较薄弱 ,对其传播模式的研究更是鲜见于文字。本文力图在这方面有所作为 ,通过对文化帝国主义的解构 ,剖析其内部诸要素的相关联系 ,比照拉斯韦尔经典的 5W模式 ,建立文化帝国主义的传播模式 ,据此展开对策分析  相似文献   
27.
在2007年10月27日"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圆桌论坛的大会中,徐杰舜教授提出"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引起了各方的激烈论争.这是一个关系到中国人类学学科发展未来走向的命题.同时,问题也不止于此.在"中国话语"论争的表征背后所触及到的,应该是一个更为坚实和更为深刻的基底--中国传统.人类学如何面对多元一体的中国传统?这关涉到中国人类学研究的理论诉求、方法范式,以及现实关怀等一系列值得我们共同思考的问题.因此,作为对圆桌论坛的"人类学的中国话语"学术论争的一种回应和延伸,人类学与中国传统的圆桌座谈会的意义就显得格外重要.本刊将陆续发表由徐杰舜教授策划、主持的"人类学与中国传统"圆桌系列座谈会的纪实,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8.
新闻策划这几年一直是个热点问题。新闻媒体热衷于新闻策划的原因是什么 ?新闻策划有几种基本的利益驱动模式 :(一 )传媒导向的新闻策划模式 ;(二 )传媒与商业导向的新闻策划模式 ;(三 )社会导向的新闻策划模式  相似文献   
29.
本文分析了中国电视文化的现代性与后现代性问题,指出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合理配置是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逻辑内核.以此为基础,作者提出了一个比较性的、动态的"中国电视文化现代化"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30.
新闻审美以新闻的真实美为其核心组成 ,2 0世纪 90年代以来 ,立于大众文化背景之下的众媒体纷纷借纪实化的报道手法为延伸自身的优势和生命力进行探索与尝试。发现真实与开掘真实是媒体主动的理性审美价值取向与受众客观的感性审美需求暗合纪实化报道手法之特征并在媒体经济运作逐步市场化、独立化基础上双向选择的必然结果。本文着眼于纪实化报道产生的宏观、微观动因及其应用误区 ,从新闻审美机理层面论述了发现真实与开掘真实的审美内涵 ,揭示了它与报道纪实化要形成有机互动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