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0篇
  免费   68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12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93篇
理论方法论   14篇
综合类   441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61.
王淼 《民族学刊》2022,13(6):76-87, 146
神话传说与历史在早期发生与传播过程中往往是一个混合的整体,在其传播过程中依赖于“口头传统”和“图文结合传统”,但二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不稳定性,所以常会发生神话传说与历史内容的断裂和重构,而基于特定的时代文化背景,这一过程既有继承又有异变。基于此,追溯《山海经?海外南经》中的“贯匈国”的原型,可以认定“贯匈国”并非纯粹的虚构,而应是商代甲骨卜辞中记录的活动在西部地区的“(毌)方”,也即是西周文献中的“串夷”。由于“口头传统”和“图文结合传统”的断裂和重构,历史上“毌方”(串夷)失去了其原始含义,至战国后,“贯匈”被时人依据当时的文化背景重新阐释,遂成为了“为人匈有窍”的神话“异国”。而现代部分神话研究者往往忽略这一过程,直接将“匈有窍”与民俗学材料结合,在“形而象之”的基础上加以阐释,这类研究缺乏科学性和逻辑性,反思这类研究对于今日神话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62.
王振 《天府新论》2022,(3):封二-封三
四川省有丰富的语言资源,除汉语外,还有诸多少数民族语言。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第2版)中的《四川省少数民族语言》地图,四川共有少数民族语言19种。其中,藏缅语族语言(通常简称为“藏缅语”)17种,苗瑶语族语言1种,混合语言1种。诸多学者对四川民族语言进行了大量调查和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语言资料和学术成果。而在当代学术成果之外,清代、民国时期,官方和民间学者还搜集整理了一系列藏缅语资料,清乾隆年间四川编纂的《西番译语》就是其中颇具特色的一种。  相似文献   
663.
周必大是南宋孝宗朝名相兼文学家,其日记创作为宋之最。以周必大的五部旅行日记为考察对象,分别从地景、建筑和文化记忆等三个维度探讨周必大江南旅行的文化意涵。地景涉及空间位移中的山川道里、民俗民情、自然景观等;对寺观坟庵等特殊建筑的描写,则呈现了寺观与旅行的关系及坟庵透露出的江南世家图景;文化记忆通过对历代名人题名赋诗的记录及古迹考证,反映出宋代士大夫参与建构江南地方文化的自觉愿望。  相似文献   
664.
庞弘 《北京社会科学》2023,(11):37-46+115
惯例为审视当代文学理论提供了新的视角。在日常生活中,惯例指人们在思考和行动中约定俗成、无须言明的一整套法则、规范或秩序。通过维特根斯坦、迪基、贝克尔等人的理论建构,惯例逐渐由生活经验转化为意义话语,成为文学阐释中颇具启示性的参照和坐标。在文学理论中,惯例通过赫希的“意欲类型”、卡勒的“文学能力”、费什的“阐释社群”等学说彰显其潜能,一方面保证了阐释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另一方面又为释义活动设定了相对明晰的界限,从而有效避免了“无限衍义”所带来的混乱。当然,作为阐释路径的惯例论同样存在着一些理论盲点,它可以为阐释提供一定的引导,但无法成为贯穿其中的权威律令。  相似文献   
665.
666.
在文学理论中,“阐释的边界”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命题,它不仅指认了意义的确定性状态,还将触及伦理学这一同人类生存紧密相关的领域。首先,对阐释边界的捍卫,意味着对创作者及其表意逻辑的尊重,同时有助于阐释者保持平等对话的尊严。其次,阐释边界涉及自由与限度的纠葛,它使人们直面自由泛滥所造成的精神困境,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规范和秩序的重建。再次,阐释边界还将唤醒阐释者的责任感,使之不再流连于感官化的愉悦,不断为人类寻找相对稳定的精神根基。伦理之维使阐释边界呈现出更复杂面向,同时也为研究者开辟了反思与追问的更丰富空间。  相似文献   
667.
蜀中才女薛涛人文风尚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要: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不同时代的主体对文学的感悟,用个性化的文字所呈现的思考,铸就了不同时代的文学从业者在文 学史上的地位。薛涛,蜀中四才女之一,又是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集才华与大诗人双冠于一身。现今的薛涛研究中,无论是 诗人的个人生卒年、感情经历、身份考证研究,还是薛涛留给后世的诗歌文本解读,都是硕果累累。梳理与薛涛相关的文献,着 眼于因薛涛在蜀地而形成的旅游景点,呈现出薛涛墓、薛涛笺、薛涛井在不同时代文献中的常态与变化,剖析其“变”背后所隐 藏的社会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668.
《珊瑚钩诗话》是宋代文人张表臣的代表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经对其诗话做过较为中肯的评述,且所论多为合 理,指出了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述之时也有所忽略,导致该评述在阐释《珊瑚钩诗话》 之时,存在些许遗漏之处,具体表现在所论诗话的卷次,作者姓名,所论杜甫诗、杜牧诗,以及与张表臣交游等方面,现将其一一 进行辨析,并加以补充和说明,以求能够提供些许张表臣个人生平及交游的材料。  相似文献   
669.
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社会生活习惯及价值观念,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具体说来主要有三方面:其一,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使人们心理体验方式存在诸多现代转型,导致了文学书写体验的现代特质;其二,现代交通工具的出现拓展了城市人的人际交往方式,拓宽了文学中故事的书写空间;其三,现代交通工具导致的机械化的生活也影响到人们的日常行为及人生选择,使文学中出现了欲望各方面都简捷化的"单向度的人"。  相似文献   
670.
李天道 《天府新论》2014,(5):148-153
中国古代美学所谓的自然审美意识强调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澄心静虑,自由自在,即境缘发,以达成率真率性、自然本然的审美域,获得生命感悟。人与自然万物是一体相存的,其存在是天然、本然、纯粹的,审美活动中,审美者必须顺其自然,自其所自、然其所然,以进入所谓“以自然观自然”的自然审美境域,如其所如、自其所自、然其所然、是其所是,其审美活动的态势则生动地体现着中国古代美学“以天合天”的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