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篇
  免费   1篇
丛书文集   8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意义的来源与存在方式一直是解释学领域内最为聚讼纷纭的问题之一。美国学者赫施坚持将对于客观意义的诉求置于对作者意图的询唤过程中,而在他的理论中,作者身份得到了全方位、多层次的阐发与建构:首先,作者意味着立足于语言性文本的"言说主体";其次,作者充当了某种独特的"意欲类型"的传递者;再次,作者的表意行为还不可避免地处于一个更加广阔的"范型"的引导之下。通过上述充满张力的理论建构,赫施体现了在"作者之死"的时代背景下重估作者价值的努力。  相似文献   
2.
美国学者赫施始终将作者意图视为实现解释的客观有效性的最可靠保障。依靠对现象学、尤其是胡塞尔"意向性"理论的创造性发挥,赫施进一步深化了自己的既有论说。首先,为克服"心理主义"的质疑与责难,他将意图构想为一个坚实、稳固的"意向性对象"。由此出发,凭借对意向性概念的更深入理解,他又点明了意图面向读者开放的历史延续性。最终,在作者表意与读者接受之间呈现出了一种"主体间性"的动态格局。通过现象学层面上的开掘与建构,赫施不仅体现了在"作者之死"的时代背景下重估作者意图的努力,同时也为转型期中国文论的建设带来了难能可贵的启迪。  相似文献   
3.
庞弘 《兰州学刊》2010,(11):180-183
消费时代为视觉形象的勃兴提供了最强有力的推动,也深刻改写了形象自身的运作方式。"明星的打造"、"身体的张扬"、"‘个性化’的罗列"成为了视觉形象制造欲望、快感与梦幻,诱导人们深陷其中的最有效策略。当然,这样的策略掩盖不了其文化消费的终极旨归,从而激发起我们更加深入的质询与思索。  相似文献   
4.
5.
在视觉文化研究的推进过程中,针对受众及其意义生产行为的探讨无疑提供了有益的启发.首先,受众研究立足于主体的接受活动,不仅改变了接受者在视觉文化研究中长期缺席的困境,更促使主体内涵得到了全面而充实的辩证演绎.其次,受众研究从社会文化状况和技术性条件切入,打破了机械、僵化的观看格局,呈现出个体在不同情境下多元、动态的观看状况;第三,受众研究通过对真实、生动的视觉经验的询唤,突出了研究的“自反性”,从而有力地挑战了传统研究中“观念先行”的刻板模式.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中国传媒文化的总体格局中,依托互联网络而发展壮大的草根传媒文化已经成为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通过以南京市民为主体的问卷调查,可以发现:在草根传媒文化所包含的视觉资源中,社会热点问题始终是备受瞩目的对象,其关注度与被调查者的教育背景密切相关;市民对草根传媒文化的参与方式主要为转发和分享,多数人不会主动创制并上传相关图像或视频;多数被调查者相信,草根传媒能有效推动社会监督行为的实施,并有助于保证公众意见的自由表达;与此同时,绝大多数被调查者对草根传媒所引发的伦理越轨现象有较清醒的认识,并认为有对其加以整治与约束的必要。  相似文献   
7.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作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最为举足轻重的研究项目,其选题的合理性始终是决定申报者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纵观2010 ~2012年新闻学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的论题选取,新媒体及其效应、全球化背景下的媒介状况、传媒时代的法制与伦理、突发性公共危机的报道和处理、文化产业与传媒发展、受众及其舆论引导成为了近3年来备受关注的学术热点.同时,立足于选题的现实针对性、超越纯技术性考量而深入文化精神层面、关注学科交叉所带来的新机遇等要求已成为课题申报者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8.
在文学理论中,意图是一个具有奠基意义的命题。意图主要表示“作者意图”,但又不止于作者的心理状态或情感体验,而是游移于作者、文本、读者之间,呈现出颇为复杂的“关系性”形态。自20世纪以来,意图在文学阐释中的核心地位屡遭冲击。但在意图论者的言说中,意图又常常彰显其“认知的有效性”和“伦理的必要性”,从而在当代文论话语的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如何揭示意图”始终是困扰阐释者的一个难题。意图论者试图从精神共鸣、形式中介、主体假设、文化惯例等多个维度出发,以不同方式对意图加以趋近。对阐释者而言,意图绝非不容置疑的权威,而应被置于同诸多文学要素的协商过程中。  相似文献   
9.
主体命运的跌宕起伏决定了作者身份的微妙而细致的演绎与变迁.主体地位的持续提升凸显出了作者的鲜明、生动的在场,而对主体的隐忧又导致作者概念呈现出矛盾、分裂的总体面貌.与此同时,正如主体不可能彻头彻尾地全然隐没,作者在“死亡”的表象下同样以丰富多样的方式践履着自己难以抹杀的存在.在当代语境下,作者虽然失去了浪漫主义时期“范式”的权威地位,但却获得了一种多元化的“建构”的表现形态,从而由多个向度参与到了文学理论乃至整个文化生活的进程之中.  相似文献   
10.
米歇尔·福柯的权力理论与波德里亚的拟像概念共同衍生出了后现代语境下影像同权力之间彼此交织的复杂状况,这样的状况在当代韩国电影对中、美、朝三类异域形象的打造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其中,中国形象被凝固为"被韩国人征服"和"对韩国人依恋"的套式;对美国形象的塑造表现了敬畏与仇恨交织的含混情绪;对朝鲜形象的刻画则呈现出从坚硬向柔软过渡的微妙形态。从这些不同的形象塑造中可见出潜伏于韩民族内心的深层次文化冲动和复杂的权力纠葛,同时也可见其更加立体、更具时代感的"他者"心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