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5篇
人口学   17篇
丛书文集   66篇
理论方法论   61篇
综合类   47篇
社会学   3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新经济社会学的兴起和发展探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作为经济社会学的最新进展 ,新经济社会学吸引了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本文通过对“新”“旧”经济社会学的比较和相关领域研究进展的介绍 ,分析了新经济社会学的学术背景 ,并从网络、组织和文化角度描述了新经济社会学的研究现状 ,以及新经济社会学的成果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2.
一个“共同富裕”的集体经济村庄却不可避免地发生了社会分化和阶层分化现象;但上述分化没有撼动村庄共同体层面的社区整合。为什么?本文通过村庄事实的呈现,试图揭示这种村庄分化中复杂的权力关系:权力既是分化的主要操纵因素,又是被分化的对象,亦是控制分化的达成共同体整合状态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3.
刘豪兴 《社会》2007,27(5):66-66
江村是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成名的起点,又是他近70年持续研究中国农村发展道路的研究基地。他踏出的江村研究之路,表达了西方人类学大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开拓了人类学从研究野蛮人转向研究文明人的新时代。文章指出,费孝通的江村研究是由环环相扣的偶然因素促成的,同时又是有计划、动机明确、志向高远的一项研究。他进行的中国乡村“文明社区”——江村研究的实践, 跨越了“文野之别”,开拓了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西方学者给予了高度评价。时代造就了《江村经济》,《江村经济》把费孝通推向了世界学术前沿。费孝通“志在富民”,江村研究以探索农民怎样发展生产力,摆脱贫困走向富裕道路为主旨,揭示了“江村人”的思想观念、人际关系和生活方式等的变化。文章认为费孝通的“江村”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后继学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他未竟的事业,将由“江村学”研究肩负。  相似文献   
74.
"社区党员志愿者"是我国社会的政党制度、社区建设和管理体制、非营利和非政府的第三域的组织制度的诸种制度架构的交叉点.通过对社区党员志愿者的调查发现,党员的社区参与是一种延续至今的传统,在新时期社区党员也正在成为第三域的一支主导力量.  相似文献   
75.
中国公众的收入公平感:一种新制度主义社会学的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欣  胡安宁 《社会》2016,36(4):133-156
借助“嵌入性”和“合法性”概念,本文将关于社会公平感形成的基本共识理论与自我评价理论整合起来,提出了一种关于分配公平感的新制度主义社会学解释。本文认为,社会成员对自己所获得的社会资源是否公平的感受取决于社会成员的自我认知与社会共识之间达成一致的程度。当自我感知的地位低于社会评价的地位时,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社会资源是不公平的;相反,当自我感知的地位与社会评价地位一致或更高时,个体则更有可能认为自己所得到的社会资源是公平的。基于上述命题,本文进一步提出研究假设,相对于主观阶层地位达到或高于其职业声望者,主观阶层地位低于其职业声望的人更倾向于认为自己的收入是不公平的。对2006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的分析结果较有力地支持了这一研究假设;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理论命题比基于理性选择的自利理论更好地解释了为什么社会成员,尤其是社会经济地位较低者,依然会认为自己的收入是公平的。  相似文献   
76.
孙小逸  黄荣贵 《社会》2016,36(3):140-166
本文旨在考察业主维权情景中行动者的认知过程。作者提出了理解主观认知的分析框架,并根据权利内容即财产权抑或自治权、权利性质即反应性抑或进取性两个维度,对业主权利意识进行类型学划分。对微博的分析呈现了近年来业主积极分子权利意识的分布和演变状况;访谈结果则显示积极分子对权利意识的认知解放是一个自发、互动的过程,而且抗争面临的阻力促进相似抗争的连结,社会化媒体为类似抗争的串联提供了平台,推动了认知解放过程。本文阐明了在中国情境下框架化和认知解放过程的自发性和互动性,同时指出未来的研究应该从以事件为中心的案例分析转向以议题为核心的抗议事件族的分析。  相似文献   
77.
范晓光 《社会》2012,32(4):93-111
已有研究大多从网络结构角度讨论社会支持,本文基于2006年“亚洲民主动态调查”(Asian Barometer Survey)的数据,从地位结构观角度探讨了东亚华人社会城市居民的社会支持选择。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资源分布格局的华人社会中,阶层结构对城市居民在社会支持选择上的影响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在正式支持和混合支持的选择上,与中国大陆相比,教育地位对港台地区居民选择混合支持的几率有更明显的正向作用;在正式支持和非正式支持的选择上,教育地位对中国大陆居民选择正式支持的几率的正向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78.
西方宗教理论下中国宗教研究的困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一直努力使用西方观念、理论来诠释中国传统文化与信仰,于是在理解中国宗教方面就无法避免地出现了各种问题和困扰。首先是宗教研究的基本词汇和概念问题。中国学者不仅接受了"宗教"等西学词汇和概念,而且在以西方的"宗教"视角来分析中国社会时,竭力靠近西方人对宗教的界定。其次是近代以来中国学者基本上都是以西方宗教价值观来看待和评价宗教在中国之存在,很多自远古以来形成的中国人世界观和共享性精神遗产都无法进入学术讨论的范畴之中,由此带来的问题是中国宗教的主体性解释难以确立、中国宗教研究理论难有突破。因此,摆脱对西方理论的过于依赖已成为中国宗教研究必须突破的瓶颈。  相似文献   
79.
全球地域化视阈中社工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全球地域化"主要讨论四个悖论,即全球性与地域性的悖论、趋同性与趋异性的悖论、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悖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悖论.这一范式主要有三个研究方向:第一,它强调"全球化"在实现社会工作教育国际化中的作用;第二,它重视"地域化"在构建本土教育话语体系中的作用;第三,它着重分析"全球化"与"地域化"之间互动的、不可分割的过程,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总是在二者之间出现钟摆运动.当前中国内地社会工作教育发展遇到的最大问题并非"全球化"强势扩散所致,也并非本土实务经验不足,而是全球化趋势中地域性反思不足,"全球化"并没有与"地域化"进行真正对话,从而产生了一些"悖论性"的效果和问题.  相似文献   
80.
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科学的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合适就业支持政策和具体服务举措的关键和保证.本文采用层次分析和Delphi咨询法,提出了基于微观个体、中观环境和宏观政策三个评估维度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通过不断的实践修正,获得了25个具体的评价指标和相应权重.这一指标体系的提出,旨在为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劳动、就业等公共服务的政策效率提供参考,也为学术界后续量化研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